国家队年夜饭吃什么? 20个菜10个主食还有烤鸭
北京玉蜓桥边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东南角,有一栋外观并不起眼的白色建筑,但这里却是在训练局驻训的近千名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共同的“家”——运动员餐厅。
运动员松下来 餐厅就要紧起来
“家是什么?我认为家就是让回来的人完全放松,调整休息的地方。”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膳食处副处长、运动员餐厅行政总厨孙燕华对记者说。尽管已从烹饪一线走上了管理岗位,但在训练局食堂工作了近40年的孙燕华仍然不改厨师本色,“一身厨师服装走天下”,谈及这一点,孙燕华也说,几十年的习惯,改不了了。
想让运动员、教练员吃安全、吃精细、吃科学,松弛下来,把餐厅当家,运动员餐厅的上上下下就要紧张起来。孙燕华介绍,训练局膳食处运动员餐厅包括采购、后勤、厨师、服务员、管理人员等多个工种,膳食处共负责训练局近千名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近千名训练局和各中心职工的一日三餐供应,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运动员餐厅,所有来就餐的都是国家队人员,其中不乏冠军级选手。还有一年就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了,备战期间“吃”上不能出一点问题。
每天清晨,膳食处采购人员会按照采购单进行采购,肉类还要按批次定期送往反兴奋剂中心进行抽检。早班厨师早晨5点30分上岗,准备早餐;上午8点上岗的厨师要同早班厨师一起准备午餐,因为午餐就餐人数最多;下午4点30分接着制作晚餐,一直忙活到晚8点。此外,还有专门的厨师负责晚来灶人员,直到最后一个队员就餐完毕,才下班。
运动员餐厅分两层:一层是乒乓球、羽毛球队餐厅,之前的西餐厅被改为精英餐厅,专门为有奥运备战任务的运动员提供更高水平服务;二层一侧是综合餐厅,另一侧是有减重要求的体操队、跳水队餐厅以及低脂专区。
“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到了很高水平,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很细微的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成绩、名次的差异。运动员餐厅尽管只是运动员、教练员备战过程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们还是立足本职工作,想要把每个环节把严,不敢说冠军金牌上有我们的汗水,但至少我们付出了努力。”孙燕华说。
年夜饭“强强联合”
转眼大年三十就要到了,运动员餐厅正在为在京训练无法与家人团圆的运动员、教练员精心准备年夜饭,除了20个菜、2个汤、10个主食外,还邀请合作伙伴全聚德团队加做锅烧牛肉、鸭汤醋椒鱼、秘制鸡翅中、京味米粉肉等4个菜,还会有厨师现场片鸭子,可谓“强强联合”。
“尽管大年三十所有人都想和家人在一起,但我们作为后勤保障人员,要把运动员、教练员摆在第一位。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和运动员、教练员一起过年,虽然那天吃饭的人比平时少一些,但我们准备年夜饭很花心思,前些年还搞过大家一起包饺子的活动。其实,除了大年三十,在平时的节假日、特殊时令,端午节、中秋节、立春、立夏等,也会有专门的菜品,这是我们努力将运动员食堂打造成‘家’的具体体现。”孙燕华说。
对于运动员餐厅的工作,运动员、教练员非常认可,这从悬挂在餐厅的“意见本”可见一斑,尽管其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比如外教希望将调味料上增加英文说明,但大多数还是对菜品,对工作人员的“点赞”。刚来膳食处工作5年的侯伟丽告诉记者:“刚来食堂工作时,真有追星的心态,能看到林丹、张继科等明星,但现在最大的满足就是运动员、教练员对我们的肯定。与冠军相比,我们肯定是默默无闻的,但能站在冠军背后,这种获得感同样很强。”
谈到如何更好地提升运动员餐厅的服务质量,孙燕华直言,现在训练局膳食处的工作人员大都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想要更好地服务运动员、教练员,为备战作出更大贡献,还应该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烹饪本业,对于营养学、科学配餐等也应有一定涉及,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出彩。
精英餐厅科技感十足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后勤保障精细化”“科技备战”的相关要求,去年年底,训练局膳食处运动员餐厅开设了精英餐厅,为有2020年东京奥运会备战任务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更高质量和水平的餐饮服务。
相比传统的综合餐厅,精英餐厅首先是就餐环境更好,只有重点保障的运动员可以进入就餐。另外,在菜品的种类、精细化程度上,运动员餐厅的上上下下也下了大力气,毕竟到这里就餐的运动员对于食品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需要高能量高营养素密度的食物补给,体操和跳水的运动员则需要控制体重。
最关键的,还是精英餐厅融入了不少高科技的服务内容。膳食处和运动营养中心开展合作,共同制定科技服务方案,并对重点运动员的膳食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在“大数据说话”的当下,精英餐厅也做了数据化、智能化探索,比如小小的餐盘,就可以记录每个运动员每天摄取的热量、营养素等,这些数据一方面会对精英餐厅的菜品改善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膳食服务方案,从而达到助力备战的效果。
吃饭,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事”,但对于为国征战的国家队运动员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首先是安全。避免“病从口入”只是基础,更要避免“兴奋剂等潜在风险”从口入。因此,训练局膳食处运动员餐厅从源头就严格把关,只选用合格合规的企业产品,肉类定期送往反兴奋剂中心化验,每天的饭菜也保证48小时留样,目的就是给国家队织就一个百分之百安全的就餐网络。
其次是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让运动员吃饱,更要吃好。尤其是运动员来自天南海北,口味各不相同,而且运动项目特点不同,膳食结构也存在差异。如何平衡这些不同,让“众口”能调,考验的就是运动员餐厅上下的智慧和功力。
当然还有科技。奥运备战、科技助力,不仅仅停留在场馆、训练等“大环节”上,还体现在吃饭这样的“小处”。今年刚刚启用的精英餐厅就是“膳食科技”的集中体现,诚如训练局膳食处相关负责人所说,不敢说金牌上有我们的汗水,但至少我们也付出了努力。
又何止是运动员餐厅,在奥运备战这个大系统中,有太多人站在金牌、奖牌获得者背后,为国家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当中国体育健儿站上领奖台,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并不为太多人熟悉的无名英雄们。
(中国体育报 林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