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体育 | 最新更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亚博体育 正文

亚博App:白鱀豚淇淇“归来”

来源:yabo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亚博体育 时间:2019-01-12 18:51:50
本文由亚博App2019年01月12日转载报道:

宋朝词人陈造,在《江南四行中》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江豚白鱀欺人甚,喷浪跳波帆影间。

白鱀就是白鱀豚。这种精灵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被誉为“长江女神”。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航运频繁、水质污染等多种因素,21世纪初白鱀豚已几近消失,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在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前的5年,人们就再也没见过一头活的白鱀豚——2002年的7月14日,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自然死亡。淇淇是一只雄性白鱀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渔民捕获送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

时隔17年后的2019年1月12日,公众再次见到了淇淇的笑脸。当日在水生所博物馆,淇淇3D复原标本揭幕仪式举行。

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向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介绍,标本长2.07米,重约7公斤,是研究人员结合淇淇生前的视频、照片和文字资料等,运用3D扫描技术,构建了高仿真淇淇3D数据模型,通过3D打印复原而来。

陈造所写的一幕不可再现,但随着长江故事新篇章的翻开,“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景象将不再遥远。

淇淇可以欣慰了,只不过它那张“小眼憨憨”的笑脸,原来笑在长江中,现在笑在标本上。

淇淇的伤口(照片来源:水生所)

给淇淇穿上特制的背心(照片来源:水生所)

误捕淇淇

“这是白鱀豚的标本吗?”

1月12日,面对人们的提问,张先锋回答,“准确地说这是淇淇的标本,它背上的伤都复原出来了。”看到标本张先锋就想到了淇淇,和淇淇刚认识时他还是学生,现在已步入中年。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造价约100万元的标本背上,有一条10余厘米长的浅白色伤痕。这道伤痕也是张先锋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张先锋回忆,1980年1月11日,湖北嘉鱼渔民在岳阳城陵矶附近的长江浅水区捕鱼。他们捕到了两条大家伙,就连小一点的长也有近一米半,重70多斤。它们似江豚,可嘴却是尖尖的。为了把它俩打捞上岸,渔民用了鱼钩,鱼钩死死嵌在它们的身体内。

渔民告知给了水产站,水产站站长急忙给水生所打去电话。专家陈佩薰在风雨交加中赶到现场后确认,两条大家伙,一条是成年雌白鱀豚,一条是幼年雄白鱀豚。可惜的是,雌白鱀豚已经死亡,2岁的雄白鱀豚受伤严重,除身体擦伤和瘀伤外,颈后背部有两个直径约4cm、深约8cm,且内部相连的伤口。

雄白鱀豚被送到了水生所救治。研究人员试用多种药材后发现,云南白药最有效。可云南白药一遇水,就会被冲洗掉。经反复试验,研究人员设计制作了特质背心,其作用与人类受伤后包扎的绷带类似,背心里面涂上一层厚厚的医用凡士林,这个背心可使云南白药在水中维持药效约4小时。4个多月后,雄白鱀豚痊愈。

张先锋介绍,老所长伍献文给幼年雄白鱀豚取名淇淇,有三个寓意:淇与奇谐音、淇含三点水是水中动物、淇与白鳍豚中的鳍谐音。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白鱀豚在1989年版的《辞海》中被称之为白鳍豚,1999年版本的《辞海中》称为白暨豚。

给淇淇喂食(摄影:王小强)

联联和珍珍(摄影:王小强)

极通人性

淇淇灵性,谁对它好,它就对谁好。

水生所向上游新闻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1992年之前,淇淇还没搬进装备有水循环处理和降温系统的新居,住在露天水池中。武汉夏季气温可以高到40摄氏度,暴晒后的水温高达35℃。每逢此时,淇淇就会出现食欲下降、活动能力下降等中暑症状。研究人员尝试了加盖遮阳棚、加大自来水注入量、在水中放置冰块等措施,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研究人员又试着给淇淇服用一些防暑降温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液等,效果居然意外的好。从此,藿香正气液成了淇淇常备的避暑药。搬进新居后,夏季水温不超过25℃,淇淇终于不再需要依靠藿香正气液度夏了。

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与淇淇相处的时间最长。王克雄介绍,有一年,他要测淇淇对声音的反映。他站在水中,2米多长的淇淇,快速向他游了过来。快接近他时,速度放缓,再来一个侧转,用背部轻轻靠住他,“它知道自己的冲击力很大,为了怕撞着我,才这样做。”

淇淇是水生所的无价之宝。

1978年,水生所成立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鱀豚的科学研究。淇淇的到来,让人类开始慢慢了解这个种群,研究组掌握了大量一手科研资料,解开了诸多白鱀豚的未解之谜。更为关键的是,这期间的研究,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提供了珍贵借鉴。

水生所研究人员认为,淇淇频频在电视屏幕上现身,唤起了人们对珍惜动物保护的意识,改变了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图为陈佩薰教授在观察刚刚去世的“淇淇”(摄影:王小强)

淇淇的3D标本

孤独终老

雄性白鱀豚4岁时,就已经性成熟了。

1986年,淇淇已经6岁了,给他找对象成了当务之急。研究人员期待着,淇淇能子孙满堂。

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一头成年雄豚,取名联联;另一头幼年雌豚取名珍珍。联联与珍珍是一对父女。联联刚被捕获时身体已非常虚弱,一直无法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

年幼的珍珍很快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研究人员为了让珍珍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尽快走出来,尝试将珍珍和淇淇放到两个连通的“哑铃型”池中饲养。一开始珍珍显得非常焦躁,并发出呼唤声。感知到同类声音的淇淇也发出了类似的声信号。珍珍感觉到了同伴的存在,频频向淇淇的方向探望,试图交流。

就这样,它们逐渐熟悉起来。珍珍甚至主动游到淇淇的池中,与淇淇同游,还时而追逐淇淇。而淇淇则略显羞涩,从不主动追逐珍珍。但在进食时淇淇却很照顾珍珍,只要珍珍在喂鱼区进食,淇淇总是让开,从不与珍珍争食。

在外人看来,淇淇与珍珍已然似一对情侣。但珍珍当时只有2岁,尚未性成熟。令人痛心的是,珍珍误食了水池上方遮阳棚钢架坠落的铁锈,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导致其它并发症,于1988年9月27日去世。

淇淇和珍珍终未能成眷属。1996年和2000年大病两次之后,未能抵挡住岁月的淇淇于2002年7月14日死亡,淇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

功能性灭绝

淇淇死亡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一头活的白鱀豚。

资料显示,原本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长江入海口,1700米的江水中都有淡水豚白鱀豚的分布。每逢阴雨天,群居的它们就会频频出水呼吸,发出声响,场面极为壮观,人们称之为“白鱀拜江”。

但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至1990年代,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

1月12日,回忆起一个细节时,王克雄悲伤不已。2006年,他和国内外30多名专家在1700米江段展开地毯式搜索。40天后搜索结束,他们下船后发现同行的一名专家不见踪影。原来,这名专家躲在墙角正在哭泣,她抽泣着说,他们下船的那一刻,意味着白鱀豚种群即将消失。

王克雄介绍,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2011年8月21日,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鱀豚的动物。由于缺少图片等确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无法确认。即便有,也是少量残存,种群不可能延续了。”

1月12日上午,白鳍豚淇淇3D打印标本,在水生所正式亮相,水生生物博物馆设置了专门展区,永久展示淇淇生前的模样。

淇淇“归来”,它笑靥如初,只不过是3D标本。

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通讯员 张先锋 王熙 王环珊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