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闻子声》AlphaGo背后 藏着围棋全球化历史
文章来源:城市围棋联赛公众号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时闻子声》,在更广的维度讲述围棋与世界的故事,思考关于围棋的一切可能。
西洋棋类游戏早已风行千年,Chess(国际象棋)、Checkers(跳棋)、Kriegspiel(军棋)都有固定名词。可对源自中国的围棋,翻译却非常奇怪:
“Go”(字面意思是“去”),就是围棋的英文。
比如“AlphaGo”,大家把这个人工智能音译成有点萌的“阿尔法狗”,但多少有点混淆意义,让围棋门外汉更加疑惑。
其实,“阿尔法”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 Inc。的简称(同时也是希腊语首字母,有初始之意),而“狗”则是围棋的意思。
围棋这个奇葩的英文名字的背后,可有一个带了点黑色幽默的文化传播过程。
这就要先说说围棋是怎么传到西方的了。
古代中国跟西方已经有文化交流,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居住28年,在其游记中就提到了围棋。
“在三百多个格的空棋盘上用两百枚黑白棋子下棋……每一方都争取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的中间,这样可以把空格占过来,占据空格多的人就赢了这局棋。官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棋,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选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学没学会下围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浅短的接触,并不足以把围棋文化带到西方。
围棋真正被西方大众所熟悉,并被取名为“Go”,是因为它在日本的盛行。 在日语中,围棋被写作“碁”,此字中文发音同“棋”,但日文发音为“go”。于是,西方人选取了日语拼音的读法,发音简单,朗朗上口。
南北朝时期,围棋在我国民间得到广泛普及,并在公元7世纪左右传入日本。日本围棋文化兴旺千年不衰,也要归功于古代贵族的大力推从。
丰臣秀吉曾在战国末期专门设立“碁所”,这一职位有社会地位(能获得皇家朱印)、高薪俸禄(二十石外加十人扶持),对推进围棋职业化起到了奠基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结束闭关锁国时代,棋手不再是“公务员”,但也正是在这段转型期,日本围棋被介绍到了欧洲。
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德国化学工程师奥斯卡-科歇尔特(Oskar Korschelt)。
他于1875年前往东京医科大学教书,在日本生活九年。作为棋盘类游戏爱好者,他自然注意到日本国内风靡的围棋文化。
19世纪末的日本,正是职业棋手现代化的开始。村瀨秀甫在1872年成立方圆社,这是第一个现代化职业棋手团体,为昭和时代日本棋界高手辈出奠定了基础。
科歇尔特很有钻研精神,他花了很大功夫自学围棋,方圆社成立后,又辗转关系,托人引荐才终于成功拜师秀甫。作为外国人,他其实很难被日本社会接纳(毕竟日本也曾被西方船坚炮利敲开国门),井上因硕就曾经拒绝当他的老师。
但秀甫的远见非比寻常,他曾说:“逢此文明开化之世,有机会向世界传播国技围棋,幸莫大焉。”
拜师之后,科歇尔特的棋力明显提升,按照当时方圆社的段位评定标准,他的水平大约在“二级初段”。但这也足以让他充满热情地把围棋推广到欧洲,不断在德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系列围棋文章。
(《德国围棋》杂志刊行超过一个世纪)
1881年,他的文章被集结出版成《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一书出版,这可是历史上第一本以西方语言写成的围棋书籍。
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科歇尔特的文章仍被欧美国家看作权威围棋指南。1965年,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书《围棋的理论与实践》,面向基础更广泛的受众出版,加印多次,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最近一版在2000年付印。如果你现在去国外书店寻找围棋书籍,有很大概率还能遇见他的书。
因为科歇尔特,德国也被称为围棋向西传播的第一大站。而这辆“列车”的源头,自然是在日本。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围棋的英文术语都是以日语拼音写成。
等到20世纪中期,中韩棋坛逐渐崛起,在世界大赛中打响了名号,围棋的英文翻译也更丰富,比如汉语拼音“Weiqi”和韩语拼音“Baduk”。至于“Go”为什么还是主流,自然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个单词不管是发音还是拼写都最容易。
有意思的是,日本棋手中山典之曾在80年代表达了对日本棋坛衰微的担忧,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目睹今天中韩两国对海外围棋普及活动的热情,我担忧总有一天,西方语言中围棋的说法‘Go’将被中文的‘Weiqi’或是韩语中的‘Baduk’所替代。”
围棋从中国走向东亚,再从东亚走向世界,人类摸不到“阿尔法狗”的实体,但也应该知道这复杂先进的AI技术仍是与围棋的起源遥相呼应的。
中国棋坛崛起,棋手用实力说话,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懂得了围棋真正的汉语发音;中国围棋协会也提出了围棋竞技多样化和舞台国际化的改革要求,中国围棋肯定会进一步走出去,影响全世界更多棋迷,成为围棋进一步国际化的重要推手。
(责编:樊璐璐)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