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体育 | 最新更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亚博体育 > 正文

宏观经济指标漫谈之一-常被误解的GDP

来源:usportnews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亚博体育 时间:2019-02-12 05:35:13
本文由亚博科技2019年02月12日转载报道:

写在前面:

当今之时,中国面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未有过的长期下行,宏观经济的话题再度引人关注。然而,在宏观经济被热议的同时,却常有似是而非的言论出现,究其根本,往往对所涉宏观经济指标的基本含义存有误解,而纯粹以吸引眼球,贩卖焦虑为导向。这是本系列的出发点。

GDP是什么

什么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国家统计局对GDP的正式定义如下: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这个定义虽然简短,却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市场价格”,说明GDP的核算中是考虑价格因素的。

实践中,经常有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提法。名义GDP指包含了价格因素的GDP;而实际GDP则剔除了价格因素。通常,当我们谈论GDP本身时,更多指名义值,这也符合上述定义;但是,当讨论GDP增速时,则往往指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或者叫不变价格增速,而只是在特定情景下才使用名义增速,因为我们更关心的是产品量的增长,而非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增长。

例如,2018年,中国GDP初步核算数位900309亿元,同比增长6.6%,而如果用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GDP最终核算数820754亿元来计算,我们发现2018年的增速为9.7%,远不止6.6%,这个9.7%就是名义增速,而6.6%是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不需要考虑价格因素时,名义增速可能更具参考价值,例如在考虑GDP与企业利润的关系,以及GDP和利率的关系时,否则,大多数时候,实际增速可能更具意义。近年来,由于实际GDP增速波动极小,名义GDP增速越来越被重视。

需要指出的是,计算实际GDP所剔除的价格因素,并不是通常我们所熟悉的CPI,而是“GDP平减指数”,具体当我们讨论价格相关指标的时候再详细讨论。

(2)“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即GDP的核算是按地域而非国民进行的,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只要在中国创造的价值,都计入中国的GDP。

(3)“一定时期内”

谈论GDP的时候,通常是说某年或某个季度的GDP,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称类似的概念为“流量”;与之相对应的,是所谓“存量”,即某个时点的量,比如M2,谈论M2的时候,从来都是说某月末、某季末或某年末的M2。如果用企业会计来对比,“流量”大致相当于利润表的科目,而“存量”大致相当于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从这一角度看,GDP并不等于社会财富总量,而只相当于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的增量。

分不清“流量”和“存量”的区别,就容易导致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这样一种说法:中国2018年GDP是900309亿元,2017年GDP是820754亿元,新增GDP不到8万亿元,而中国每年的利息支出超过10万亿元,每年新创造的财富已经不能覆盖利息。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GDP本身就是财富增量,因此,如果要拿每年新创造的财富和利息负担比,应该用的是GDP而非GDP的增加额。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某些常用的指标实际上是值得推敲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宏观杠杆率,也就是宏观意义上的负债率,通行的计算方式是用债务总额/GDP。但是,债务总额是存量,而GDP是流量,计算负债率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债务/资产。以债务总额/GDP来度量负债率,实质相当于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用负债/利润来度量负债比率。其不恰当性一目了然。当然,这一看似“谬误”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技术原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容易编制,但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起来则困难得多,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一个国家的资产不易度量,而一个国家的负债和GDP则相对容易度量得多。因此,债务总额/GDP目前仍是度量宏观杠杆率的主要方式。

资料来源: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

(4)“最终成果”,即GDP是不含中间投入的。

在中国的GDP核算中,一个常为人所批评的现象是:各省GDP之和超过全国GDP。批评者认为这是数据造假的表现。近年来,随着陆续有地方暴露出数据造假,部分证实了上述观点。然而,各省GDP超过全国GDP,不仅仅是数据造假的问题,也与GDP的定义中不含中间投入有关。

此前,各省GDP由地方核算,而全国GDP由国家统计局核算。而GDP核算是要扣除中间投入的。因此在各省单独核算地方GDP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产品在A省是最终产出,但运到B省后是中间投入,这样,在A省核算时会纳入A省的GDP,但从全国看,则不应计入GDP。如此下来,各省GDP之和自然可能大于全国。以企业做比喻,当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先将集团内部各单位的往来业务抵消,而简单将各省GDP之和与全国比较,相当于将集团各子公司报表简单相加得出合并报表。

从这一角度看,地方GDP之和大于全国GDP,一方面可能与各地数据造假有关,但另一方面,更多是个核算方式的缺陷。解决的方式是地方GDP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目前这一变化已经开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在实践中,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应着GDP的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其实这三种方法本身是统一的。

一个经济系统基本可以视为三个部分组成:居民、企业以及政府。GDP的价值形态对应着三个部门所创造的价值之和,即增加值,从核算方法看,即GDP核算的生产法。我们所看到的统计局实时发布的GDP数字,即是生产法的数字。同时,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在销售后,即转化为各部门的收入,包括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企业部门的营业盈余和折旧,以及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对应GDP的收入形态和GDP的收入法核算。而从产品的最终用途看,无非是消费品或投资品,对应GDP的产品形态,以及核算的支出法,考虑到某些产品最终用途在国外,将净出口部分独立出来,就形成了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即人们所熟知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

关于支出法GDP的常见误解在GDP的三种核算方法中,人们所熟知的,是支出法GDP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然而实际上统计局每个季度按期公布的是生产法GDP,而支出法和收入法GDP则公布相对较晚,例如支出法GDP的完整数据则往往在下一年才发布,收入法GDP的发布则更晚一些。统计局近年来在每个季度发布GDP数据时,会公布三驾马车对增长速度的贡献而并不公布其本身。

对于关心总需求的人而言,这个频率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统计局每月会发布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海关每月会公布商品的进出口数据。于是,一个自然的误解就出现了,以固定资产投资视为三驾马车的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视为三驾马车的消费,海关的商品净出口视为三驾马车的净出口。比如曾经有这样的说法:2017年,中国GDP为8207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1684亿元,投资在GDP中占比接近77%。

然而,上述理解又是混淆了基本概念。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贸易顺差。尽管这三组概念确实在每组两个概念之间都具有相关性。我们下面不就具体定义做详细推演,只指出几个明显的区别。

关于消费,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包含餐饮服务消费,而不含其他服务消费。而如今居民消费的一个趋势则是服务消费占比上升。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4.2%,因此,只包含餐饮服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大低估了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从投资的角度看,“资本形成总额”一方面包含存货变动,另一方面,其中的“固定资本形成”也与“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区别。用会计科目做个类比的话,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会计上的“在建工程”,固定资本形成则相当于会计上的新增“固定资产”。201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631684亿元,而支出法GDP中的资本形成总额为360627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75%。就前面所说的投资在支出法GDP中的占比而言,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在支出法GDP中占比最高的一年是2013年,达到47.25%,2017年占比为44.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至于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和每月海关发布的贸易顺差相比,存在两个区别:第一,后者同样不含服务贸易。第二,则是计价方式的不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中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海关每月发布的数据中,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GDP的缺陷

尽管GDP是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但其缺陷同样明显。典型的如以下两点:

第一,GDP核算仅核算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没有考虑社会福利的改善,换句话说,GDP的增长未必都是对社会有利的。最为常见的问题如GDP核算中不包含环境成本,这可能是GDP现在最受诟病之处。原因大概一是GDP指标创建时,环境问题并没有现在这样受重视,二是环境成本本身度量起来比较困难。目前,学术界有所谓“绿色GDP核算”的尝试,但推行开来尚早。很多年前,萨缪尔森在他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教材中曾经提出用“经济净福利”取代GDP的观点,然而也并未得到推行。

第二,如前所说,GDP只是一段时期内的生产成果,因此不等于财富存量的增长。所谓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填上,虽然看起来没有任何变化,但却创造了GDP。因此,所谓自然灾害有利于GDP增长,虽然看起来荒谬,从逻辑上并无问题。当然,只是这种增长同样不是我们所要的。

这也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而非GDP增长率更为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不过,至少迄今为主,GDP在度量宏观经济时的作用依然不可取代。

本文源自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

[xuanzang:sitema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