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体育 | 最新更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亚博体育 > 正文

从百亿美元到零估值,硅谷的Theranos或许不止一个

来源:yabo2018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亚博体育 时间:2019-02-09 02:50:53
本文由亚博App下载2019年02月09日转载报道:

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 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相信大家对硅谷最 “著名” 的医疗创业骗局 Theranos 并不陌生:

从小害怕打针的天才少女 Elizabeth Holmes 19 岁从斯坦福辍学,创立了血检公司 Theranos,立志彻底改变血检方式 。Theranos 号称,从此不用从静脉抽血,用他们的技术从指尖抽一两滴血即可,无痛简便、快速准确。

血检市场的巨大、创始人典型的 “辍学创业” 经历,再加上媒体渲染,Theranos 很快拉来了包括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传媒大亨默多克、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等一众大佬支持,Holmes 也随着公司估值水涨船高变身亿万富翁,风头无两。

但在《华尔街日报》记者 Carreyrou 发文曝光后,Theranos 技术造假、实验数据造假、营收夸大一千倍等才被曝光。

2018 年,气数已尽的 Theranos 最终难逃关门命运,Holmes 也成了硅谷的污点。

(HBO Theranos 纪录片海报)

但是,Theranos 的问题真的只是个别现象吗?

隐身模式与医疗领域是否 “兼容”?

Carreyrou 最初对 Theranos 产生怀疑,正是因为创始人 19 岁辍学创业的经历。和创立微软、Facebook 不同,对医疗领域的创新来说,多年寒窗苦读加上丰富从业经验是必要条件。而 Holmes 仅接受一年大学教育(更何况大学前两年多为基础课)就能创业,实在有违常理。说白了,Carreyrou 对她的学术和技术能力产生了质疑。

但在隐身模式(stealth mode)稀松平常的硅谷,startups 对自身技术遮遮掩掩的背后,又有多少是真的 “有料” 呢?

上周,斯坦福大学 Meta-Research Innovation Center at Stanford 在一篇名为《隐身研究:医疗领域独角兽缺乏经同行评议证明的创新(Stealth research: lack of peer-reviewed evidence from healthcare unicorns)》(以下简称 “Stealth research”)里指出,在医疗领域的诸多独角兽(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里,有公开出版的论文的独角兽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独角兽技术到底如何,都在 “黑箱” 里。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隐身模式。

密探在很早前的一篇文章里介绍过它:这个词借用于军队术语,指创业公司在某段时期(通常是创业初期)对其商业计划、或其关键技术保密的策略。“隐身模式” 往往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尤其是更强大资源更多的竞争对手获悉你的创业点子后抢先开发。这种模式在公司还没获得一定名气之前相当有用。

(隐身模式在硅谷屡见不鲜。图为创业公司走出隐身模式的新闻)

并不罕见的隐身模式在医疗领域被人盯上,主要因为医疗领域和安全健康息息相关。尽管医疗领域投资总体高风险高投资、且周期较长,但回报也相当之高。而 “隐身模式” 在技术与回报最前沿的混沌世界,往往也容易滋生问题。

医疗领域独角兽:发表论文羞答答

据 CBInsights 统计显示,截至 2019 年 1 月,全球各国、各个领域的 “独角兽” 公司加起来共有 314 家,总估值为 1056 亿美元。密探统计了一下,在这个独角兽俱乐部里,医疗相关公司共有 27 家,占比 8.5%,医疗独角兽们总估值为 76.34 亿美元,占比 7.2%。

医疗领域热度可见一斑。但斯坦福的文章指出,从通过同行评议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及质量的角度看,这些独角兽公司们的贡献不成比例地低。

斯坦福文章中统计的数据不是按 2019 年1月的数据,而是按截止 2018 年7月的数据统计。文章作者统计了 18 家现有独角兽和 29 家已经成功退出的独角兽。现有的独角兽公司们一共发表了425 篇论文,但其中被多次引用的并不多,只有 34 篇,即发表文章数量的 8%。而已经成功退出的独角兽们发表了 413 篇论文,其中 47 篇,也就是 11% 被多次引用。

(论文作者之一斯坦福教授 John P.A. Ioannidis)

文章还指出,多于一半的现有独角兽(18家里的10家)和近 40% 的已退出独角兽(29家里的10家)一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都没有。

(小探注:论文引用次数衡量一篇论文被同领域其他团队或个人认可的程度,是评价论文作者学术功底的重要量化指标。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就意味着其越有价值、越受到认可,当然也与该领域是否热门有关。)

说白了,根据该文章的统计,把过去的现在的医疗领域独角兽公司们都算上,发表的文章里只有 10% 左右广泛受到认可,且有一半的独角兽们在 “被多次引用的文章” 上交了白卷。

文章点名了几家公司:来自芝加哥的 Outcome Health、来自中国的 GuaHao(挂号网)、来自 纽约的 Oscar Health,这三家虽然都已经走到了独角兽的级别,可谓是创业公司里的凤毛麟角,但一篇论文都未发表 —— 不是被多次引用的论文,而是纯粹的一篇论文都未发表。

而 Clover Health、Zocdoc 这两家独角兽也仅发表了一篇论文。当然,以上五家公司都属于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领域,不知道这是否与该领域的一些特性相关。

而上了斯坦福这篇文章红榜的,则是名气比较大的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和 Adaptive Biotechnologies,前者发表了 107 篇论文,后者则是 89 篇。两家公司发表论文的数量之和,撑起了所有医疗领域独角兽发文数量的半壁江山—— 更显得其他 45 家医疗独角兽们发论文数量之少。

(在这些医疗领域独角兽里,基因测序公司 23andMe 论文发表数量第一)

与这些有大量资金支撑的医疗独角兽们相对应的,是受到资金支持较少的、估值较低的医疗初创企业们。不出意料,这些公司的论文发表数量也是很低。

如何衡量医疗领域创新公司是否 “靠谱”?

当然,初创公司毕竟不是学术机构,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初创公司的确会以偏概全。那么,那些融钱很多、但发表论文数量很少或干脆为零的医疗领域独角兽们,到底表现如何呢?“Stealth Research” 这篇文章的作者们做了几个案例研究,结果就略微尴尬了...

来自旧金山的肿瘤治疗公司 Stemcentrx 于 2016 年被美国制药公司 AbbVie 以 10.2 亿美元收购。Stemcentrx 发表了 16 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被高度引用,该论文描述了肿瘤模型中对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研究。然而,靶向抗体药物 Rova T 到底是否有效,目前为止还没出结论,而且近期 FDA 还强制他们推迟公布其临床二期实验的结果。

除了被 FDA 强制喊停的,还有自己承认数据造假的独角兽。

主攻肿瘤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旧金山初创公司 Acerta Pharma 以 73 亿美元的价格被大型制药企业 AstraZeneca 收购。最近,他们获得了用 “acalabrutinib” 治疗罕见恶性肿瘤 “套细胞淋巴瘤” 的加急批准。这家创业公司之前已发表 9 篇论文,其中 1 篇被多次引用。但令人尴尬的是,在进一步临床试验获得批准之前,AstraZeneca 承认,其收购的创业公司 Acerta 数据造假...

专攻长期慢性疾病治疗的生物制药公司 Intarcia 一度以 55 亿美元的估值,成为医疗领域独角兽估值最高的公司。这家公司发表论文的数量倒是不算少,达到 6 篇,但这 6 篇里没有一篇被引用超过 50 次(小探注:根据学科领域不同,“引用多少次算多” 的标准也不同,但 50 次并不算高,有些论文被引用百次以上并不罕见)。

但就在最近,其研发的用于治疗 II 型糖尿病的、可以植入皮下且只有火柴棒大小的 “药泵”(drug pump)“ITCA 650” 的量产计划却被 FDA 直接驳回,而为何被驳回、如何解决、后续将有哪些应对措施,Intarcia 均未透露。

(ITCA 650。图自 The Business Journals)

当然,这几个例子不能代表全部。医疗领域这个与大众健康密切相关的敏感领域,专业性本来就非常强、再加上隐身模式不算少见,到底如何该衡量一家初创公司是否靠谱呢?

有些公司另辟蹊径,“论文不够,专家来凑”。把该领域知名专家的照片往网站上一贴,心里踏实了不少 —— 当然,这种情况在硅谷鱼龙混杂、多如牛毛的创业公司里很常见,并不是医疗领域独有的问题。但真的是有专家坐镇就好吗?

“Stealth Research” 文章的作者们统计了这些医疗领域独角兽公司的核心层成员:创始团队、核心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及顾问等。然后,他们到全球最大的文献摘要与科研信息引用数据库Scopus 列出的高频引用论文作者名单里去找这些人,结果发现:18 家独角兽里 13 家里有创始人在 “红榜” 上,但 18 家里有 10 家的核心管理层或董事会成员不是高频引用论文作者。

这和当年Theranos 星光灿灿的顾问团里,虽然有很多美国政商界大佬,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却一个都没有有点像吧?

此外,尽管不少高频引用论文作者在独角兽创业公司里担任科学顾问的角色,但其到底如何 “顾问”、职责如何等信息却非常模糊。专家到底是挂个名,还是深度参与,外人就无从知晓了。

在现有的 “隐身模式屡见不鲜、医疗领域创始人只需私下向投资人证明技术,甚少向同行证明” 的情况下,其不透明性很容易产生问题。医疗创新与大众之间,除了 FDA 等监管部门和投资人的火眼金睛,或许还需要加上同行学者更为专业、更为深度的检查,毕竟 Theranos 篡改血检实验数据的前车之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

[xuanzang:sitema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