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这个冬天,或将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值得纪念的重要节点。原本一次常规性的2018职业联赛总结工作会,中国足球人来了一次重新的自我审视,注资帽、薪酬帽、奖金帽、转会帽这“四大帽”横空出世,意味着中超将告别“金元足球”的时代,向理性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曾几何时,“烧钱”成为中国足球最大的特色,球员转会费、年薪、奖金疯涨,球迷们关心的是:“四大帽”到底能否拴住这匹脱缰野马?
新民晚报截图
改革新政力度空前
所有的传言和猜测,在昨天的职业联赛总结大会上终于有了定论,新鲜出炉的一揽子政策,比人们之前想象的更严格、更全面。向烧钱联赛说“不”,中国足协这一回是动真格了。
在“奖金帽”方面,足协明文规定:亚冠的赢球奖为600万元/场,平球奖200万元/场;中超赢球奖300万元/场,平球奖100万元/场。
在俱乐部支出限额方面,要求各俱乐部逐年减少开销,2019年标准为中超12亿、中甲2亿、中乙0.35亿;2020年为中超11亿、中甲2亿、中乙0.35亿;2021年为中超9亿、中甲2亿、中乙0.35亿。
为促使俱乐部加强经营开发,做大足球产业,减少对母公司、单一股东的依赖,足协设置了俱乐部投资人注资限额。中超俱乐部为2019年6.5亿、2020年5.6亿、2021年3亿。
足协对俱乐部的亏损限额也作了规定,2019年是中超3.2亿、中甲0.7亿;2020年中超2.9亿、中甲0.6亿;2021年中超2.7亿、中甲0.5亿。中乙联赛均不设置。
同时,在众人最为关注的球员薪水方面,规定国内球员最高税前工资(不含奖金)为1000万元,参加亚洲杯、2022年世预赛的国脚可以上浮20%。
此外,还有诸多新政也一并推出,比如U23政策也有所调整,每场至少要有1名U23球员首发,整场出场不能少于3人次,不再与外援的出场挂钩。
球员收入大幅缩水
对新政中的诸多数字,一般球迷的感受可能还不是很明显,但有一项肯定会非常敏感:国内球员的最高年薪不能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这几年,球员收入增长过高过快可以说是中国足球的一大顽疾,“限薪帽”能否管用?
首先要强调的是,1000万元的最高收入是“税前”。以往,几支豪门俱乐部的主力球员年薪大多在千万以上,高者甚至能达到一千四五百万元,而且是税后的净收入。现在1000万元封顶,而且是税前数字,这意味着他们真正到手的在五六百万元左右,几近“腰斩”。主力大幅降薪,其他球员当然也会跟着降,俱乐部的开销将大大减少。
这几年,由于大量资本注入联赛,本土球员也是奇货可居,虚高的转会费和年薪让豪门俱乐部可以挥舞着支票随意买人,小俱乐部则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主力球员流失。如今,工资帽一出,小俱乐部至少不用担心自己的绝对主力受到高薪诱惑,因为去到其他俱乐部,也未必高到哪去,反而还要担心主力资格问题。而对于那些拿着高工资宁愿在预备队厮混也不考虑转会的球员来说,好日子更是要到头了。
监管严格执行到位
这种薪水的巨大落差,也许会催生更多的中国球员走出去,向海外发展,甚至重现当年的旅欧盛况。为什么前几年没人愿意留洋?除了水平不够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外踢球拿的比国内少得多,谁愿意去冒险?还不如在国内舒舒服服拿高薪。
当然,也有人怀疑,这一系列的规定,会不会只是说说而已,能否真正执行到位?如果还是像以往一样,做假账、搞“阴阳合同”,如何监管?对于这一点,中国足协也有明确的规定,将严格管理球员合同,坚决打击阴阳合同和逃税漏税行为,并联合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予以监督查处。正如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所言:“我们什么都可以忍,但作假绝对不能忍。”
人们也都期待,在“降温”、“去火”之后,中国足球能走上一条理性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席记者关尹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