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腾讯汽车主办的2018全球汽车AI大会正式拉开大幕,近50位来自全球顶尖科技公司、汽车企业高层以及国内外学术专家齐聚北京,共同为AI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在主题为“边界与融合”的互动研讨环节中,地平线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表示,当前自动驾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个是资本市场的青睐,另外一个是结盟的案例增多,与此同时,对于全球200多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来讲,残酷的淘汰赛也已经开始。
以下为互动实录:
陈瑶:首先请各位分享一下今年你们所看到并认为是最能体现科技进步的一个代表。
李星宇:我觉得Waymo在凤凰城开展的全球第一次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试运营,是今年科技界最大的事件。因为它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上的里程碑,也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已经从一个概念期进入到途中跑的阶段,我们也看到整个行业正在迅速的收敛,聚集。
这里面有两个大的趋势,一个是资本,另外一个是结盟。我们看到资本正在迅速向头部公司聚集。对于Waymo,现在摩根士丹利给出的估值已经超越了北美三大车厂的总市值,这是非常让人吃惊的数字。我们看到Cruise拿到了50亿美金的投资。在中国也看到出现了像PONY、Momenta这样的独角兽。相对于全球200多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来讲,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残酷的淘汰赛已经开始了。
另外一点,整个行业里面的结盟,无论是宝马跟菲亚特克莱斯勒,无论是大众与福特的合作,还是通用和本田在资本上的结盟,大家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基于自己的实力做最优的选择。
陈瑶:您觉得在用户体验升级到了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时,这个世界是否还需要有那么多品牌的汽车厂家?
李星宇: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以自行车行业为一个参考案例,当然这个还是在私家自行车为主体的市场形态下,有很多的竞争品牌。当到了共享出行时代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只认识小黄车小红车,而不会关注它是捷安特还是凤凰、永久,这其实是很大的品牌认知方面的颠覆。我们也同样会相信,在汽车处于生产+拥有为主的时代,转向为使用权为主的时代,也会发现这样的认知迁移。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会逐渐从对于硬件本身的品牌,转向对服务品牌的认知。你是滴滴的,还是uber的,都是有非常鲜明的认知区分度,所以这是我认为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变化。对于技术来讲,它会带来一个很残酷的,当然也是某种意义来讲的赢者通吃。当你的品牌差异性被抹除的时候,to B的商家是非常精明的,他有非常专业的评估能力去评估你的技术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往往to B端的市场集中度特别高,很难存在太多的品牌。
我们看到百年汽车行业积累了大量的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但是在出行领域,很可能因为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偏移会被抹杀掉。消费者的体验本身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很简单地去感受这个车的底盘是不是好,还是动力是不是强劲,会转向体验这个服务是不是好。这里面会催生一个对智能化非常强烈的需求,尤其是消费者有可能会接触非常多品类的车,因为你不确认出行品牌提供的车是什么,就需要一个快速认知交互学习的过程。
所以这个时候是强迫车的智能化程度必须提升,才能够应付那些你完全不想到消费者异常的行为,我们认为过去从按钮时代转向语音时代,再转向未来全感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时代,车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它是你隐性的秘书,它有效地察觉你的需求,主动地提供关怀。
陈瑶:在您看来,未来汽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李星宇:我从两个维度回答这个问题,从使用维度来讲,我相信未来汽车有点像现在集装箱卡车。动力系统和箱体本身是分离的,早晚高峰的时候它用来运人,在其余的时段它可能会来运货,比如说它变成一个移动物流车,白天送包裹,晚上送大宗商品,这样可以显著提升资产的利用率。其实丰田在这上面已经做出一定的探索,在今年的CES上展出一款调色板的原型车,里面是空的,连座位都没有,你可以去自定义,这其实也是给服务品牌创作了相当的差异化竞争的空间。
从技术的维度来讲,我相信它是一个移动计算机。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核心的竞争力已经不在三电了,三电很难做出差异化,电池都是一样的。可是计算机本身是计算平台,它可以承载软件,而软件是高度多样化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有可能在未来当白天这个车属于闲置状态的时候,用来做自动驾驶。晚上处于停止状态的时候,额外的算力可以通过连网去做一个边缘计算的功能,就意味着它有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产生,静止不动的时候,它依然可以出卖算力获得新的营收。这也是为什么地平线在自动驾驶上面做自动驾驶芯片的原因。我们相信无论是数据还是软件背后和基础都是计算,我们只要把芯片这件事情做好,让它充分的满足量产车所需要的成本要求,功能安全的要求,我们的未来不可限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