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创牌”开始,到如今首屈一指的智慧家庭全球品牌,所有的一切都是海尔不断探寻用户需求的结果。历经34年的风雨历程和岁月沉淀,海尔仍将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陈军君 孙兆
改革开放40周年,巨变是时代的主题。40年间,中国企业开启了波澜
壮阔的发展新篇章,各类企业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中国制造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实业人的耕耘、拼搏与奋斗。
有人说企业要“先学标杆,后当标杆”,在中国的企业里面,海尔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标兵”。从30年前的濒临倒闭、资不抵债,到30年后的国际著名家电品牌,海尔的“破茧”显而易见。可以说,海尔的“成蝶”,是张瑞敏经营管理能力的体现。面对赞誉,张瑞敏却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
新观念迎接新挑战
青岛,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不仅有清凉的海风、精酿的啤酒,还有烙着深深“中国印”的海尔。
海尔在这里诞生,海尔也在这里茁壮成长。2017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球利税总额首次突破300亿元。根据世界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发布的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7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10.6%,连续第九次居全球第一。辉煌的背后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
回忆起1984年,很多人认为这一年是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这一年,王石、柳传志、李经纬等开始创业,张瑞敏也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厂长。
刚到海尔时候,海尔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不仅亏损严重,而且员工素质普遍不高,担任厂长的张瑞敏认为,如果不对这种现状进行改革,不改变人的观念和素质,就算引进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生产出好的产品。
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对比家电市场呈现的爆炸式增长,物资的匮乏使得产品供不应求。面对当时冰箱市场的高速增长,国内冰箱企业纷纷扩大产能,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海尔却没有这样做。张瑞敏认为,当前工人的素质不足以支持大幅度的产能提升,如果产量大幅提升,势必会影响到产品质量,最终会丢掉用户。根据当时电冰箱市场的形势,他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不以产量争第一,要以质量拔头筹。”1985年,张瑞敏和大家一起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海尔通过“砸冰箱”砸出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
张瑞敏表示,看起来砸掉的是冰箱,但实际是改革了“铁饭碗”机制,建立了竞争机制。改革了不重视质量的观念,树立了“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砸冰箱之后,海尔随即提出“高质量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人干出来的”“下道工序是用户”等理念。通过“员工命名创新”“自主管理班组”的实践,开始探索自主管理,激发员工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负责的精神,这也为之后海尔的管理创新奠定了基础。
时间进入到1989年,在全国性的家电降价狂潮中,海尔冰箱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价12%,随之而来的仍是产品的供不应求。凭借差异化的质量,海尔赢得了竞争优势。在1990年,海尔先后获得国家颁发的企业管理“金马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在1991年首届“中国驰名商标”评比中,海尔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海尔不仅扩大了知名度,也为今后规模的扩张与腾飞积蓄了管理的经验与人才。“供不应求是表象,用户真正的需求是高质量的产品,而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张瑞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93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海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为海尔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随着中国企业由原来只能经营一种产品到可以经营多品类产品,中国出现了一波跨所有制兼并和资产重组的浪潮。
在当时,很多企业靠注入资本去救活被兼并的企业,但是结果往往使得很多企业被拖垮。海尔敏锐地察觉到,资产本身不能增值,真正能增值的是人。于是,海尔决定通过向兼并企业输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用无形的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在近10年的时间里,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并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运营,共盘活了包括5亿元亏损在内的18亿元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通过兼并,海尔快速成长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特大型企业。
“企业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海尔的发展主要是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放和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时机。时代在变迁,市场在变化,企业也要不断地求变、不断地改变自己。”张瑞敏说。
他对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为海尔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海尔通过企业内部创业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地改变自己过去的观念,不断地用新观念去迎接新的挑战。
不听领导听用户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作为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海尔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以企业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力,探寻企业发展“第二曲线”,企业实现了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创业30多年来,海尔始终坚持“人的价值第一”,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对外,永远以用户为中心;对内,“员工第一”,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活力。
1984年至2018年,海尔创业已经34年。这些年来,海尔始终跟随时代发展,在这其中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始终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康德曾说,“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究竟什么叫做自己创造自己?就是把自身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在海尔成长的这34年间,创新始终是海尔的显著标志。这一深入海尔灵魂的价值观成为了海尔塑造时代企业的不竭动力。“从0到1,从1到N,从N再到1”,海尔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观是“人的价值第一”。“人单合一”就是基于此种思考下提出的一种带有深深“海尔制造”印记的自主创新管理模式。
张瑞敏表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人。过去有很多企业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把质量抓好就行,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质量是由用户定义的。海尔最开始注重的并不只是质量,而是用户的体验和需求。通过用户来改进产品的质量,这就是海尔“用户第一”,永远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基因。
同时,为了推动组织变革,2006年起,海尔开始推行“自主经营体”。张瑞敏表示,自主经营体是海尔内部最小的经营单位,有2000多个,这些自主经营体可以迅速感知外界变化,发现和创造客户需求,而且能够不断修复价值目标,使其不偏离客户需求的最终目标。
在自主经营体的基础上,海尔还衍生出了“利共体”和“平台”,也就是说自主经营体、外部供应商、合作方等利益攸关方共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每一个利益共同体按单聚散、动态变化,为实现用户价值而自行协同。
通过自主经营体,海尔逐渐将组织由传统的正三角变为倒三角,并逐渐扁平化,为日后“人单合一”模式下的网络化组织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一种颠覆,其中很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假设,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强调的是每个人是自主人,每个人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不是听领导的,而是听用户的。于是在“人单合一”的模式下,海尔实现了两个“合一”。
首先是“对内合一”。打破部门间筒仓,通过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将企业由封闭的科层制转为网络化的节点组织,小微成为企业创新创业基本单元,员工由被动执行者转为围绕用户需求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创客。组织中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节点,直接面向用户,获取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是“对外合一”。打破企业藩篱,构建开放的利益攸关各方共创共赢的生态。传统企业是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用户只是“交易”的工具。电商平台作为“交易”平台,以流量为基础,不可避免地陷入价格战和假货之中。
有管理学者指出,海尔模式是继福特、丰田之后世界工业企业的第三代管理模式。而事实上,“人单合一”驱动的创新无处不在,海尔创造的正是各方都得益的“多边形”,是精准触达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是包含多边的新市场。“人单合一”不仅是海尔迄今为止顺利发展的法宝,更是走向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一时间“走出国门”的热潮汹涌而来。面对当时企业“走出国门”的热潮,海尔坚持出国创牌而非仅仅出口创汇,先难后易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创造带有“中国印记”的世界名牌。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是海尔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配合着当时海尔提出的“找高手下棋”“先难后易”的理念和“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海尔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提升国际竞争力,再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凭借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赢得了全球市场主流品牌的竞争优势。通过辛勤耕耘,海尔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4个工业园、108个制造工厂、66个营销中心,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主流品牌。
张瑞敏表示,海尔之所以能获得全球用户的广泛认可,其重要原因就是海尔的本土化优势。他指出,海尔的运营模式为海尔分化了汇率风险、降低了供应链成本,使海尔阶段性完成了海外布局,并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为成为海外市场本土化的知名国际品牌奠定了基础。2017年,海尔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0%,没有一台是代工,全部来自于自有品牌,其中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占比56%,冰箱产品海外生产占比达到70%以上。
海尔的全球化进展得如火如荼,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网络时代“用户为王”,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使自己“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传统时代是产品品牌,互联网时代是平台品牌,到了物联网时代就应该是生态品牌。在物联网时代,海尔要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持续迭代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创建物联网生态品牌。”张瑞敏对记者说。
张瑞敏指出,在物联网时代,海尔将顺应时代发展,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围绕“智家定制”的同心圆战略原点,从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共创共赢的物联网社群生态,引领全球企业发展物联网。同时,海尔将倒三角组织进一步压平,在内部打造一张扁平的网,与外部用户需求的动态的网对接,在这个网状组织中,节点上的员工一头对接用户需求,另一头则连接全球优质资源。
与此同时,张瑞敏表示,“在新时代,海尔要搭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家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借以实现自身价值。”
据了解,通过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海尔平台已孵化了雷神游戏笔记本、小帅影院、有住网、克鲁德机器人、普宙无人机等众多新领域的创业小微企业。截至目前,海尔平台上有200多个创业小微、3800多个节点小微,已有超过100个小微年营收过亿元,23个小微估值过亿元。“海尔开放式创业平台是一个产生创业家的‘热带雨林’,这里将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张瑞敏说。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家电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40年。在风云历程中,海尔无疑是成功的企业之一,从“出口创牌”开始,到如今首屈一指的智慧家庭全球品牌,所有的一切都是海尔不断探寻用户需求的结果。历经34年的风雨历程和岁月沉淀,海尔仍将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前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