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6医院(原59医院)会议室。参与抢救和护理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医护人员,正在讲述杜富国闯过“鬼门关”的惊心过程。
“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他可能熬不过这一关。”一位医疗专家说,从伤员杜富国身上,他看到了一位新时代军人的钢铁意志。
正在逐步恢复的杜富国,对未来有很多设想:做播音员、学盲文、写扫雷队每个人的故事……激励更多人。
积极进食 每天锻炼
杜富国正处于康复期。现在,他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牛奶、鸡蛋、鱼、水果……他一样都不愿意少。
有时候,护士长李雄燕对他说:杜富国,你今天吃得太多了哟。”
杜富国笑嘻嘻地回应:“护士长,当初是你跟我说的,要想早点好,就要多吃饭、多吃肉,多吃有营养的东西。”
李雄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6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护士长。在杜富国被转入医院的第二天,医院领导找她谈话,确定由她来护理杜富国。
“我当时很紧张,”李雄燕说,因为她知道,杜富国是一位扫雷英雄。“在电视上看到过很多英雄,但真正零距离接触英雄、护理英雄,还是第一次”。
她说,自己曾担心护理不好杜富国。事实上,杜富国最初确实有些小脾气。比如,有时候他说不想吃饭,或者不愿意吃肉。为了说服他吃饭、吃肉,李雄燕拿出了早年当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功夫,像哄孩子一样,跟他说:“你不吃饭、不吃肉,营养跟不上,恢复会很慢。”
那时候,杜富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双眼,认为可以通过安装智能手重返雷场。李雄燕说,她就是抓住了杜富国想重返雷场的心理,劝说他多进食。
“没想到,他现在成了一个‘吃货’。”李雄燕说。
最早对杜富国进行救治的扫雷大队四队卫生员帅超,在医院陪护过一段时间。“他颈部有一道伤口,吃东西咀嚼时,会扯着痛。”他说,为多吃东西,除了忍痛,杜富国有时会囫囵吞咽。
说归说,笑归笑,杜富国还是很听医生和护士们的话。现在,他每天都会在父亲、妻子,还有战友们的陪护下,在病房里,或是到医院的花园里进行康复训练。比如:用残缺的双臂,在床上艰难地练习俯卧撑;尝试着用双肘去捧拾物品;在下楼活动时,试着小跑、压腿等;尤其是通过声音寻找方位感。
杜富国除失去双眼双手,双耳鼓膜也受了伤,听力有所下降。这个障碍,使他相对一般的盲人,听音找方位的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训练。
一段时间后,杜富国将进行义肢、义眼片安装,并有针对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创伤显微外科主任陈雪松说,这样的训练,要持续很长时间,对伤员和家属,又是一次挑战。
“我肯定行!”杜富国说,虽然我没了双眼、双手,但还有军人的意志。“今后,我回到老家,还要去学校、去社区,给大家讲扫雷的故事。”他说。
抢救过程 步步惊心
邓永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6医院副院长。他是医院最早接触到杜富国的人之一。
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负伤后,被战地救护人员迅速送到猛峒乡卫生院处置,随后转往麻栗坡县医院。
伤情太重,麻栗坡医院的技术能力,难以挽救英雄的生命。
邓永坤和一批专家,即刻启程,在山路上奔驰了近4个小时,赶到麻栗坡医院。“当时,县医院拍的片子已经出来了。”邓永坤说,从检查结果看,除了双眼、双手,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多处外伤,杜富国的肺部、心包也受到爆炸冲击波伤害。
尤为危险的,是肺部、心包。“肺部有出血状况,心包也有受损。”他说,这种情况,一旦恶化,就会危及生命。
偏远的麻栗坡县医院,不具备对这种伤情的处置条件。如果转院开远市,在长途奔波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
“万一在转院途中出了状况,谁来负责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军医们敢于担当的精神,为抢救英雄争取了宝贵时间。
邓永坤请示院领导后,果断决定:立即转院!
杜富国的主治医生回忆救治经过,几度落泪
12日凌晨,一路军车开道、交警管制交通,杜富国被以最快的速度转入926医院。
此时,早已成立的抢救小组,专家已通过传回来的片子等,制定了第一步抢救方案。杜富国一进入医院,各项抢救措施立即启动。
尽管有先进的医疗设施,还有强大的专家团队,但爆炸冲击波对杜富国造成的伤害实在太严重,他依然存在生命危险。
医院心外呼吸科主任石云说,救治过程充满凶险,每一步都令人惊心。“他有过肺出血,也有过感染。”他说,尤其是前三天,这些伤情变化,让人揪心,感觉是与死神在进行较量。
这位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场救护的医生告诉记者,他经手过的一些病例,有的伤员就是因为这种伤情而没能挺得过来。
未来设想 他想当个播音员
杜富国最终挺过来了,闯过了“鬼门关”。
10月26日,他的伤情就逐步趋于平稳。“他的身体素质不错,还有很坚强的意志。”陈雪松说,杜富国清醒后,尚不知伤情的时候,主动要求多喝牛奶增加营养,以早点好起来重返雷场。
父亲杜俊认为,儿子能闯过“鬼门关”,是部队和驻地不惜代价,医生们敢冒大风险、精心治疗的结果。为此,12月13日,他和妻子李合兰,专门赶了4个多小时夜路,前往麻栗坡县,向曾为抢救儿子开辟绿色通道的交警、基层医护人员,逐一表达谢意。
“要不是他们,儿子可能就不在了。”杜俊说,是边疆的干部和群众,还有部队和医院,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
但医护人员和战友们认为,杜富国能闯过“鬼门关”,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志决定了伤员面对伤情的心态,而心态又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陈雪松说,从医20多年,救治过不少病人、伤员。但有的病人和伤员,即便是伤情还没有杜富国重,但由于体质差、情绪低落,最终没能挺过来。
据介绍,杜富国在得知失去双手后,虽然很难过,却安慰父母和妻子、战友说:“我还可以安上假肢,再去扫雷。”
考虑到杜富国的伤情,大家最初没告诉他失去双眼,只是在他提出要揭开纱布时,骗他“你的眼睛伤得很严重,现在还不能见光”。
“其实,后来我们觉得,欺骗的时间长了些。”李雄燕说,11月21日,当大家告诉他失去双眼后,杜富国并没出现原先大家担心的大哭大闹、拒绝进食等情况,“他很安静”。
短暂的沉默后,杜富国要求下床活动,训练“在黑暗中行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有时,他还拉着妻子、陪护的战友一起唱歌,甚至请陪护的战友打电话给队里休息的战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在电话里唱歌。
12月14日,在病房里迎来27岁生日的杜富国,和父亲等亲人、战友、医护人员唱起了生日歌。而且,在云南省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他还尝试做了一回播音员,与电台专业播音员朗诵《老人与海》片段。
杜富国曾向战友和亲人表示,今后想做一个播音员。
“好多双眼失明的前辈,他们仍然在为社会做贡献,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杜富国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不少为盲人提供读书、用手机的辅助设备。
此外,杜富国还有个想法:等自己好了,可以去学盲文,补上文化课,然后把扫雷大队每个人的扫雷故事都写出来,还可以去给人们讲扫雷故事,激励更多人。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贵阳晚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