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倡“精准扶贫”。过去的5年里,精准扶贫推进了中国扶贫事业的进程,中国大地上数千万贫困人口的命运得到根本性改变;过去的5年里,中国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3 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承诺。
但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际上,横亘在中国全面小康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那么,如何啃下这最后一批硬骨头?答案在“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里,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依据这一规制,“精准扶贫”即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当然,“精准扶贫”思想是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早于2012年底,习近平到河北阜平老区考察,对扶贫工作讲了“不要用手榴弹炸跳蚤”;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首提“精准扶贫”;5个月后,他来到贵州,在那里对“精准扶贫”给出了“六个精准”的内涵: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 2015年新年,习近平把云南定为首个调研地点,再次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他还在不同场合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这一系列讲话都为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过去的5年间,精准扶贫推进了时代进程,中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个“十八洞村”的命运得到根本性改变。2012年到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相当于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减少了153个。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这组数据创造了中国奇迹,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时至今日,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未来三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而这也是“一批最硬的骨头”,啃下这批骨头任务非常繁重。因此,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
改造前后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家房屋(龙艾青I供图)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成为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被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将使中国再减少1000万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贫困农村的面貌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亲历者 叶红专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当时我有幸全程陪同。在十八洞村苗寨农户家,总书记对干部群众深情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
总书记要看真正贫穷的村寨
总书记到湘西,就是要看真正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寨,真正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
湘西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高路险、自然条件差,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较为困难。十八洞村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深度贫困苗寨,当时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全村939人中有贫困户542人。当地流行一首苗族民谣,说的是“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可看出当地的贫困现状。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走进的第一家农户是石拔专的家。
石拔专的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和爱人都不识字,也不懂汉话。黑黢黢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64岁的石拔专看到有客人进来,就按照苗族的礼节热情迎接,但怎么也没想到是总书记来到他们家。
习总书记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总书记说:“您是大姐。”
从“大姐”家出来后,总书记在村民施成富家门口的院坝(前坪)与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拉着乡亲们的手,听村民们谈变化、讲困难、道实情,气氛热烈。
在村里的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40年,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向贫困宣战,实现了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样本。
湘西州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我亲身经历了湘西改革开放40年来脱贫发展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国脱贫攻坚的全过程,聆听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是这40年里最振奋的时刻。
改革开放之初,我在湘西县里供销社工作,明显感觉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农村活了。
1982年,国家开始较大规模扶贫开发,湘西很受益,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量大幅增长,物资品种、数量都显著增加,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984年,中央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把湘西州在内的武陵山区列为全国九大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全州所有县市均被列为贫困县,湘西农业建设被列入国家专项计划,1985年农业部开始到武陵山区定点扶贫,1986年省直部门开始大规模对口扶贫湘西州。
这段时间,全州大力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以工代赈、两棉赊销、税收减免、扶贫建房建校等优惠政策,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善农业交易条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收入也不断增加,部分贫困农民实现脱贫。但由于湘西州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受自然、地理、文化等方面制约,发展总体滞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在贫困线以下。
1988年9月,我调入县里计委,一段时间负责以工代赈工作,后调入州计委,对全州整体扶贫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1989年,国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阵地,全州扶贫开发工作逐步从抓常规农业向抓支柱产业转变,从道义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转变,从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村、贫困户转变,从政府包揽扶贫向全社会扶贫转变。
2000年底,湘西州农村人均收入比1994年翻了一番。
新千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其间,湘西州永顺、保靖、花垣、泸溪、凤凰、古丈、龙山7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2007年,国家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进入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阶段。2011年,中央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新的扶贫目标和战略,坚持统筹发展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扶贫标准提高92%。同年,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在吉首市召开,为湘西州加快脱贫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作为湘西州人民政府州长参加了会议,感到脱贫发展的责任重大。
到2013年底,全州贫困人口仍有75.47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260元,农村贫困发生率还有30.37%。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标准和基本方略,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部署,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习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指导推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时代将历史性机遇给了湘西。习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在十八洞村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成为新时期脱贫攻坚总要求,引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湘西州也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
在十八洞村视察时,总书记嘱托要抓好三件大事:“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该发展什么、种什么、养什么都要结合实际地抓;二是基本公共服务要惠及农村,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三是抓好农村教育,要关心好下一代,不让贫困群众的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要在2020年以前把这些事做实做好。”
更重要的是,对于精准扶贫首倡地,总书记明确指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搞‘栽盆景’,也不能‘搭风景’,要解剖麻雀,形成经验全面推广。”
这既是对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各地精准扶贫的总要求。
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让我们很感动,说实话,也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怎样才能精准找到符合每个县市、每个乡镇、每村每户实际情况的脱贫措施?思来想去,还是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点明了方向。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细抓实,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坚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重点推进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全州精准扶贫推进力度、减贫规模、脱贫质量前所未有,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聚焦点。
在“两不愁”方面,我们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加贫困户股金、薪金、租金收入上。重点推行直接帮扶、股份帮扶、托管帮扶、社会帮扶等模式,抓实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大户能人带动脱贫工作,做好兴产业、置家业、增就业“三业”文章,发展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经济”,努力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有工资性收入。2017年底,湘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8273元,每年增速居湖南省第一。
在“三保障”方面,我们把着力点放在兜实民生保障上,加大资金整合,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贫困学生创造更多接受高质量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让每个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看得起,得了大病基本生活过得去。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让每个贫困家庭住房安全有保障。
这几年来,总书记对十八洞村、对湘西州一直很牵挂。
2016年全国两会时,总书记说:“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我都看了。”他还专门询问了十八洞村大龄青年“脱单”的问题。
2017年6月23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我就湘西州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向总书记作了汇报,总书记肯定了湖南省支持湘西州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他还说:“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总书记视察湘西州5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湘西州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进,一路走向脱贫小康、走向幸福美好。特别是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即将改变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拔穷根、摘穷帽,一定能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奋力干出湘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奋力谱写湘西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为叶红专先生应约为《中国经济周刊》“40年40个瞬间”栏目特别撰写)
文字编辑:郭芳 李永华
新媒体编辑:王新景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