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建桥弈棋GO
周星增:浙江乐清人,创建了民办大学“上海建桥学院”,被盛赞为“上海高等学府的新秀”“民办高校的巨鲸”。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围棋协会主席。
01
名不正言不顺
今年,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设置了传播学(围棋)专业,开始招生了。
这其实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酝酿了很久,当然现在还远远谈不到实现,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在建桥把围棋专业开起来,周星增算围棋界的半个名人吧,超级棋迷,还是办教育的,这个事情我不去做,谁去做呢?
外间可能觉得,既然你有这个想法,武汉体育学院几年前就 办了中国第一个围棋专业,现在西安体育学院、南京浦江学院等也有了围棋专业,建桥为什么行动这么晚呢?
其实,想是一回事,做起来真的很难。
首先是难在客观方面,就是体制上。教育部有规定,目录里没有的专业你是不能办的。
其实现在也还是这样,目录里依然没有围棋,所以只能“挂靠”。比如武汉体育学院,印象中好像是将围棋放在体育传播下边,并不是名正言顺。
蔡绪锋的正大集团在南京办的那个浦江学院,围棋是挂在企业管理下面的。尽管足球篮球什么的都已经成为了堂堂正正的专业,但教育部的专家们就是没想到围棋。
中国棋院,还有棋界很多人 也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我们呼吁,也找了上海的教委,但始终都没有突破。
总之,现状就是这样,小偷小摸一样,地下工作者一样,这对我们招生是很不利的。不是正经八百的围棋专业,宣传吃亏太大了。
我们现在是把围棋放在新闻传播下面,可是招生文件里,要在传播学后面加个“(围棋)” 都难,目前只有五个省市允许挂括号,其他地方连挂都不让你挂,包括上海在内。唉,名不正,言不顺。
其实,这些年来我还有件事一直在努力,就是希望建桥能够招收围棋特招生,办一个高水平围棋队,但上面的规定死活不能改—民营大学就是不行。
上海很多公立大学都有特招的职业棋手,有水平很高的围棋队,可建桥却有心无力……这件事我现在已经基本放弃了。
浦江围棋专业的学生好像第一年只有九个,第二年也就十几个。肯定不好招生,因为你连宣传的资格都没有,教育部不让嘛。
这是体制问题,现在也没办法。
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只能先做起来,做大了做好了,再向教育部申请,所谓“倒逼”,就会容易一些。
我想把这个摊子做起来之后,联合在办围棋专业的几个学校,找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专门做提案吧。
第二难,是难在主观条件必须到位。教什么?谁去教?毕业之后做什么?这些我都思考了很久。
比如老师,必须得是有一定围棋水平的。
可是现在,围甲水平的棋手已经收入很高,找他们来教不现实,就算我愿意花钱,太特殊化,别的老师也会有意见。
更何况,当大学老师还要有很多要求,单单棋的水平高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年,看到一些棋手,比如李喆的文章,都是很有造诣的,我觉得形势正在慢慢变化,这方面的人才已经开始涌现了。
当然,最难的其实还是:学生毕业了去哪里?如果不能解决就业出路,我办这个专业就等于害学生了。
02
做好不喜欢的事
我下海经商之前做过许多年老师,后来又回来办教育,但是其实,我最初完全是“被老师”的, 根本就不情愿。
我们那时候,大学毕业还是国家包分配,学生填志愿表:想要去哪里?想要做什么?
我的志愿填得很好玩的。去哪里,我选了五个地方—西藏、 新疆、内蒙古、青海、海南。我觉得那些边远的、贫穷的地方更需要人才,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待在内地的所谓“好地方”,反而不见得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至于做什么,我填的是“除了教书做什么 都可以”,结果……
那时不愿意当老师,首先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职业身上有中国文人一直以来一些不大好的东西, 比如太患得患失、太计较之类。
其次,这份工作没什么挑战性,我的性格喜欢做新鲜的事情,喜欢自由,喜欢“闯”,就像我喜欢围棋,就是因为棋盘是个自由的世界。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收入和地位—当时我还是有点“官本位”,希望进政府做官,要么就经商赚钱,升官发财嘛。
这也是中 国人追求了几千年的,不管讲得多好听,现实就是,你只有升官或者发财了,大家才觉得你这个人有出息。
真的到分配时,还是分去了贵州工学院—现在是贵州大学了—当老师,好吧,就“干一行 爱一行“吧。
做老师最初的几年还是很有点新鲜感的,站在讲台上,一口气自然就提上来了。
我也确实教得很好,贵州省评讲师,我是破格的,还有什么“十大教学效果优秀 奖”,当时几千老师,那么年轻就得奖是很罕见的。
前面说了“干一行爱一行”,这是对每个人都很有用的一句话。
不管你喜不喜欢手头的事情,做了就要做好,如果你不喜欢就不好好做,很可能也就会因此错过了去做喜欢的事的机会。
后来调到温州大学,当了系主任,还是在不断创纪录,最年轻的、最好的……不过,这也更坚定了我后来离开学校去创业的信心—既然不喜欢的工作,我都能做得这么好,那么喜欢的工作呢?
说起离开的具体原因,第一是做久了厌倦了,第二还是穷,第三是自己渐渐觉得没有太多东西教给学生,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有些不合格了。
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里跟着你学习,你教的东西连你自己都不自信,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很汗颜。
可我又不是多喜欢钻研的那种人,也难达到多高的学术水平。
当然,也有很多比我差得多的老师,一本书啃多少年都啃烂了还自我感觉良好,那就是他们自 己的事情了。
实话实说,很多老师就是把教书看作混口饭吃……
所以人哪,自省是很重要的,总之我就是在自省之下,决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03
培养“人中人”
说到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建桥了。我总结,建桥这几个特点是最有名的:
01
学生就业率高,在上海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比交大、复旦都要好,记得前年《文汇报》还登过文章探讨为什么交大就业率不如建桥。就业好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专业设置好,符合社会需要,一是我们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02
学生就业后工资高。北上广非211本科生的月平均工资,我们比它要高上600元左右。以前,上海的几大国有银行招人,都是非211重点大学不要,结果这些人都不安心工作,一天想着跳槽。后来,银行也慢慢改变,现在比如建行,整个浦东地区台面上都是建桥学生。
03
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人均献血量、参军率等在上海高校当中也都一直领先。这就是建桥的精神和风格。我每年学生毕业 典礼都会去做演讲,自己写稿,今年的题目是《世界需要能人,更需要好人》。我们提倡的就是“人中人”的教育理念—我们不培养什么“人上人”—人要像个人,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中国人要像个中国人。
04
学生体育特别好。比如击剑,建桥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的奖牌拿了近200枚,为专业队输送了不少人才。然后是篮球,市大学生赛的冠军常客,几乎每年都能打到决赛, 我们可是没有特招生的,去年的冠军就是我们。乒乓球和围棋也是高校多少年的冠军。帆船是亚军,拳击也很好,足球差一点,前几名也是没问题的。
我们的偶像是雷锋—原来想塑个菩萨像,不让,那就塑个雷锋—每年都发雷锋奖,金奖的 奖章是真金的,我们的雷锋馆去年接待了近2万人。
我跟学生说, 雷锋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并没有,他就是个好人。
你们也学得会的—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妻子像妻子,老公像老公,到单位就做个好员工,在国家里就做个好公民。孔子也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要学会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
其实我们的学生刚来到建桥的时候,不少人是恨社会的,因为亲戚朋友,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们—重点大学考不上,普通的公立大学都考不上,上个民办大学—你看不起我,那我就看不起你,就会有一种反社会的人格倾向。
可是,在建桥,他们学会了 去做义工、去献血、去参军,去积极地表现自己和参与社会,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成功吧。
很多人总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你跑偏了呢?跑反了呢?其实总难免转向,或者折返,我认为人生拼的不是起跑,而是耐力。
我们每年有两个运动会,一个身体运动会,一个智力运动会, 这个在中国高校里并不多见。
现在学校的公告牌那里,运动会各个项目冠军的大照片正挂出来宣传,我觉得这其实也很重要。
那些公立学校每年办体育的投入都很大,而多数民办大学是舍不得这么花钱的,我们有那么多运动队、社团,学校都予以支持,建桥办到这么大规模,还不怎么赚钱,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办体育有很多好处,比如那份荣誉感。不要小看一个市大学生篮球赛的冠军,对学生人生的鼓舞和帮助是很大的。
上海建桥学院一景去年我们在复旦的体育馆战胜了复旦,拿了冠军,复旦的学生都愤怒了,我们的学生都差点出不来了。
我们的学校也建得很大,很漂亮。
总之,学生是以自己的母校是建桥而自豪的,收了那么多学费,如果不能让学生有这份自豪感,是要被人骂的。
其实,我当年离开教师岗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有许多弊端,后来决定自己办学也和这个有关—既然有了能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我认为的好的教育。
现在的建桥距离我的理想还有差距,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确实努力了。
比如我们的“人中人”的教育思想,还有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我们的学生底子也薄,很难成为什么科学家和大明星之类,做个健康、幸福的好人就挺好。
04
需求决定供给
回到前面的话题,学生出路这个关键问题。
这几年我是慢慢想明白了,可以有这样几个:
首先,中国这么多地方围棋协会肯定需要人。我是上海围棋协会主席,就连上海这样的地方,协会要找个受过高等教育还懂围棋的人都很难,影响工作开展,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其次,一些大企业、公共团体、政府机构,乃至街道社区需要人,帮助建设体育文化,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再次,专业的体育新闻媒体和围棋新闻媒体需要人。
第四,围棋教育需要人,比如围棋进课堂也开展这么多年了,但是老师这里还是很吃紧,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业余棋手就能做老师的,你还必须懂教育。
最后一个,可能也是最大的一个,就是自立门户。上海就我所知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带五到十个学生,轻轻松松月入2万,日子过得很好。
确定了学生的出路,该教什么慢慢也就有了大致的脉络。当然具体工作不是我在负责,而是已经有了专门的团队,上外的孙远也在帮我们筹建。
周星增董事长为同学们上开学第一课这些都想透了,招生的问题也就清楚了,要业余1段以上,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毕业的时候达到业余5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过,学围棋的同时,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桥牌之类的也得学,群众体育活动涉及的智力项目都要会,并达到一定水准,因为你将来出去是要做管理者和传播者的。
中国的历史要学一点,教育心理学要学,新闻传播更要好好学,此外电脑和互联网也必须掌握,未来的围棋经营是要网络化信息化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也落实了。
我们和明知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学生可以互换。我设计的架构是,在我这里读三年,再去韩国读一年,就可以拿到两份本科证书。优秀的同学可以本硕连读,在我这里读三年,韩国两年,直接拿韩国硕 士—当然,如果有机会还可以继续读,明知还能拿博士。
这样读一个硕士下来,和其他专业比还是轻松不少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凭还是很重要,包括做公务 员都离不开。
因此,我的学生将来不但要学英语,还要学好韩语,日语也得懂一点。
掌握多门外语,至少在围棋方面够用,棋力业余5段,历史 文化等也懂一些,我认为,这样的毕业生是会受到欢迎的。
韩国的这个渠道,国内的其他围棋专业还没有打通,这应该算是建桥围棋专业的一个优势吧。
现在学生出国不容易,出国拿文凭就更难。韩国的学习和生活 成本还很低,可以说比国内都便宜。
在我这里拿个韩国硕士并不难,通过那些留学中介机构出去读书,风险又高,成本又大。
还有,我作为建桥的董事长,下棋,喜欢围棋,应该说对围棋的了解和思考也要比其他学校的领导更深入,这也是个优势。
我们还有自己的比赛和队伍平台—现在我们有一个建桥杯,有一支围甲队,还有很多小比赛,比如温州棋王赛、浦东建桥杯都快二十年了……
有的学生,可能就是奔着董事长来的,大家都是喜欢围棋的人。我在棋界也还有一点面子,起 码请些高手名人来做讲座总是相对方便的。
05
对自己的“倒逼”
现在应该说,架子已经搭起来了,但需要完善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这是很难的事情,必须慎重……
要我自己说,今年我们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还没有准备好,但我想了想,还是提前一年吧,万一明年又没有准备好呢?
对自己也要“倒逼”一下。 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点“发神经”。我儿子都说,你为什么非要办这个专业?值得吗?
专业的设置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不用说,而且实话说我有心理准备,并不期望学生很多—不单单是招生吃力的问题,毕业生太多了市场也消化不了—所以想赚钱就很难了。
可是,如果完全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一切,那我当初好好的生意做着,又为什么要办教育呢?
我在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上,总要利用这个平台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如果哪一天,我的围棋专业正正规规上得台面了,而且还有硕士、博士了,我就会特别特别的欣慰。
当然,那都是很长期的目标,短期内我们连授予硕士学位的资质都没有。
当然,眼前来说,经济投入是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学校一般的具体事务我都是不参与的,但是韩国明知大学,我是亲自去考察,亲自和他们谈的。他们也打算在将来派人过来,建桥也是有招收留学生资质的,已经有很多海外学生了。
围棋这么好的一个专业,被人家韩国的明知大学办得风生水起,中国却做不起来,我是不服气的。这是应该由我们中国人做的事情啊,我们却不去做。
围棋是我们的国粹,这样的现状不觉得丢脸吗?我的梦想就是,现在向他们学习,将来赶超他们。
韩国棋院演播室我也去看了, 当时李昌镐他们都在。
真的做得很好,里面的人都是明知出来的,他们懂得围棋推广、围棋管理、新闻传播和信息化,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人,也没有做出像样的东西来。
其实,我们现在围棋产业发展不充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围棋教育滞后,没有培养出人来。陈祖源先生有两本专著都是我赞助出版的,所以送了我好多本,这次我带去韩国,送给了明知大学。
围棋理论家陈祖源先生可是,像他这样的研究者, 目前中国还是太少了。我还想成立 一个围棋研究所,让围棋专业的教学得到支持和依托。
陈先生年纪大了,但也可以考虑请他做客座教授,上海的曹志林先生也一样,可以帮助敲敲边鼓。主讲还得靠孙远,这也准备了很久了,他前年去明知大学就是带着我“把明知的东西吃透”的任务去的,一边讲学一边搜集资料, 能借鉴就借鉴,像围棋概论干脆就“拿来主义”了。
技术训练由汪逸尘负责,职业棋手教这些绰绰有余。其他的课程我们都已经有老师了,架子就搭起来了。
当然, 孙远毕竟是上外的老师,不可能全部投入到我这里。
好在,第一年的课程也相对简单,除了这些就是英语、韩语、马列什么的,排出来没有问题。各种相关人才,第二年应该也就慢慢到位了。李喆也是老师的人选之一,他去年还是们的围甲队员,我们之间也有过专门的沟通。
关键是,这一步总要迈出去才行。
当然,后续的工作必须要做好,如果不好,我的学生没有出路,那我就要自己检讨了。
学生最重要的,让他们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是我放在第一位考虑的东西。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为整个围棋行业的改善发展做一些事情。
06
3万盘对局记录
我下棋下了很多年了,现在也几乎每天都上网下棋。
早上起来下,晚上睡觉前下,中午有空也下,都是30秒一步的快棋,在网上我的对局记录已经有大概3万盘了,有时候自己想想都觉得这数字挺恐怖的。
有时候晚上本来想下两盘就睡觉,结果越下越精神,最后一看,“咦?天亮了”。
昨天晚上就是,一边看世界杯一边下棋,球看完了,棋下完了,天也亮了。其实, 围棋水平不必太高,会下就可以了,就很有乐趣了,我现在已经不大在乎输赢了。
要说我的具体水平,大概4段吧。前年参加新浪的商界棋王,我拿了个亚军,应该说是运气好,金立的刘立荣被台湾的林文伯“干掉”了—当然我后来也是输给他,得的亚军。
林文伯和我讲过他的经历,也很传奇的,早年在台湾拿了名人头衔,得了8万元台币奖金,下一届参赛,赢定的棋下了一着特别臭的就输掉了,一气之下不下棋了,拿着8万元去创业,做出了这么大一家上市公司。他说,现在也把胜负看淡了很多。
有人会说,你看周星增、林文伯,围棋对他们的成功帮助很大。
其实我觉得也很难讲,真的很难说围棋就会具体在哪方面帮助你提高能力。比如要说计算,那数学的计算也很厉害,学了数学就一定会怎样吗?别的也是类似的道理。
可是,中国传统里面,被称作老师、先生的职业不多,也就是真正的老师和医生,再就是棋手了吧。
能够与老师和医生并列可了不得,这也是体现了多少年来大家对围棋和下围棋的人的尊重。
反过来,作为下棋的人,被放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你也会感觉到受到的尊重和期待,对自己也会有更严格的要求,不能做对不起围棋的事。
其他不少项目的运动员,不是我有意贬低他们,出了酗酒打架之类的事情大家都不觉得奇怪,似乎不这样倒不是运动员了,但是围棋棋手就不一样。
周星增董事长在“新浪杯”围棋赛上的风采这一点对于棋手,对于爱好者都适用,潜移默化就是要优雅、要有修养,要遵守规则,成为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就是围棋的好处之一吧。
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个调查,就是在各个不同职业的人群当中,围棋棋手的犯罪率是最低的,可以算是个佐证。从这个角度说,这个人群也是确实值得叫一声老师的。
我们的职业高手们,从陈祖德陈老以下我都很熟。这个人群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体还是很好的,和其他人群相比,值得尊重的地方很多。
陈老病重住院,我去看他,那时已经是骨瘦如柴了,还坐在那里披着大衣研究古谱。
我赶紧说:“陈老,这么拼命干嘛?你的身体可不敢这样。”他回答:“再不拼命就来不及了。”他知道自己生命 快要结束,还要那样拼命工作,或 者说更要拼命工作,这也是一种围棋精神吧。
王汝南王老立身很正,但内方外圆,处理问题绝不会有那种盛气凌人、锋芒毕露的做法,而是平衡、和谐,还很有哲理,我总是跟他说,你就是个“围棋道士”。
我喜欢他们,是因为有共鸣,但更多还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自己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东西,所以要学习,吸取棋手们的一些精华。
07
爱面子的赞助商
我总觉得,人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有一年,上海棋院的单霞丽院长跟我说,上海的国际象棋队没有人赞助了,那么好的一支队伍就是找不到赞助商,我说我来吧。
国际象棋我其实根本就不会下, 就是觉得这样的现状,自己作为 一个上海企业家很丢脸,于是一赞助就是十几年。
围棋也一样。这两年建桥接手了上海的围甲队,其实上海比我有钱的棋迷老板有的是,似乎也轮不到我来赞助,而且,赞助围甲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有时候看报道,队名里“建桥”二字都不见得能带上,就直接简称上海队了。
“建桥杯”中国围棋新人王赛可是,一年也实实在在开销300 多万,不是个小数目。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觉得丢脸啊,上海的围甲队伍没有赞助,让我出去怎么混?毕竟我算是围棋圈子里的人…… 国际象棋和我无关,我都觉得丢脸。
就我的切身体会,赞助围棋对 提升我的企业和学校有什么作用?实话实说,几乎就没有任何作用。
正因为如此,人家不赞助围棋,或者赞助一半走掉了,也再正常不过。
也正因为如此,建桥杯这种能办十几年的比赛很少很少,还有在老家赞助的温州棋王赛、乐清名人赛也都办了十几年—我家乡情结比较重吧,我就是这种人。
不是说这些比赛就一定办到了物有所值,而是它们的存在和延续让我得到了一种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平衡—这样的事情,我不做谁做?
还说围甲,上海队这个体制,这种做法,我以前就说过,现有架构之下降级了对我们只有好处。现在我自己赞助了,设身处地了,也改变不了什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很无奈。
可是,我怎么好意思 让上海的围甲没人赞助?有时候想想,一辈子为了这张脸,活得挺累的……实话说,为围棋做事,真的很累。
现在,赞助围棋的人不少,但这绝不意味着棋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的赞助商,像我、刘立荣、姜伟、倪张根,都是因为对围棋的纯粹热爱;有的是对领导投其所好或者碍于领导的面子;还有的是对围棋不了解,误以为办围棋比赛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的。 第三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自然也不赞助了,第二种也不可能有长劲儿,哪怕是第一种,我们这些赞助商对围棋是一往情深,但是有朝一日,我们也退下来了呢?
赞助商不可能永远大方,我经常对围棋界说,要给赞助商应有的回报,宣传各方面都不到位,人家将来会慢慢冷却的。这些年的围棋发展,赞助商起到很大的作用,围棋人没有经济地位,就不会有社会地位。
现在的比赛运作太粗放了, 实在对不起赞助商,而且实际上也对不起棋手,因为棋手的价值也要在做好的商业运作当中得到体现。
中国的棋手现在看着还不 错,但是如果突然就没有围甲下了呢?不能说就没有一点出路,但是确实没有太多出路。
协会在这些方面应该多做事,提升棋手的个人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我就一直在呼吁,多推动棋手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有话语权。还是那句话,经济是一切的基础,你有了经济地位才会有政治地位。
08
盛世危言
当然,总的来说,围棋这些年氛围很好,这批棋手经济无忧,社会地位也慢慢高起来,还是有些可喜的进步的。
可是,就像前面说的,危机已经潜伏在哪里了,也许某一天,大家突然都一起不赞助围棋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说,现在人工智能出现了, 冲击到了棋界,也是件好事,也算是一种“倒逼”,棋界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去思考了。
很多人都说,AI让围棋“走下 神坛”,但这其实说的只是技术方面,其他方面早就走下神坛了。当年,我们那个年代的爱好者,真的是把聂卫平当作神一样看,现在的高手,你是或者不是世界冠军,有多少人真正深度关心?
聂卫平那 一代擂台赛的高手契合了时代脉搏,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巨大的荣誉,现在的比赛,现在的冠军已经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自己都是看了天地,才知道原来谁是什么比赛的冠军。
现在的比赛太多了,每个比赛的含金量也就相应降低了,谁拿过什么冠军完全没有人记得。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比赛的数量都必须控制了。从赞助商的角度说,你花了那么多钱办比赛,决赛都没人关心,这样肯定不好。大家都需要思考。
围棋走下神坛有技术的原因、时代的原因,棋手自己有没有原因呢?这个群体身上是否还真的有当年擂台赛时代那样值得我们仰慕的东西呢?你们的行为是 否就无可挑剔?
大家看你们很高,不是你们真的高,而是中国人的传统想法当中,只有特别有文化、有素质,修养很好的人才下围棋,才下得好围棋,所以大家就以为你也是那样的人了。
或者问一声整个 棋界,围棋在中国人心目中占一个高尚的位置,现在我们做的事情高尚不高尚呢?
那么粗糙的比赛能够证明对围棋的尊重吗?
如果连办比赛和下比赛的人都不尊重围棋,那比赛和围棋肯定要办坏掉。围棋的尊严和荣誉要棋界、媒体、赞助商共同来维护。
还有,棋手必须要是完整的,有魅力的人,有自己的故事,两个没有故事没有魅力的人在那里下,和两台机器下有什么区别?
大家喜欢以前的棋,其实还是喜欢以前的棋手都有很多故事,身上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如果没有故事和精彩,只剩下围棋,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很多人都觉得,棋手作为一个群体而言,格局似乎小了一点,甚至少数人对外界漠不关心,没有服务意识,高度自负乃至自私,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吧。
这非常不好,我一直号召棋手走向社会,因为你不关心社会,社会就不会来关心你。其实,哪怕没有了职业棋手这个群体,爱好者也还会继续下围棋,继续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收获。
人工智能出现后,时代已经对职业棋手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是后见之明,我一直就更愿意把围棋划分到文化和教育的范畴,要淡化体育的色彩。
围棋几千年的传统,里面的礼仪和修养就是一种教育,当然也是一种文 化,包含很多道理。
作为竞技项目,围棋其实很不适合推广,和那些真正大众化的项目完全是两回事。比如我父亲从来没踢过足球,也愿意看足球赛,而叫一个不懂围棋的人看围 棋比赛是不可想象的。
我平时也不看足球,昨天还不是看世界杯看了个通宵?围棋的竞技性、趣味性、参与度对大众而言,实话说都乏善可陈,没有人会为围棋疯狂的。
总之,隐藏的矛盾很多,哪一天整个局面突然崩塌下来就真的不好了。可是,任何改变其实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建桥设立围棋专业,其实也是为了更多培养合格的人才,让这样一批大学生走上围棋相关的工作岗位,进入围棋的生态系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能做好的事,成为积极参与推动变革的力量。
编辑|小黑同学
内容|围棋天地记者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