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杯 正文

亚博:有理有据地告诉你 为什么德国输了还能赢回来?

来源:yabo2018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世界杯 时间:2018-06-24 20:32:57
亚博2018年06月24日独家专访: 虽然这是摆拍的。

1945年4月30日晚上10点50分,两名苏军士官将苏联红旗插上了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楼顶上的缝隙里,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纳粹德国这个发动二战的战争恶魔就此被终结。德国,就此丧失了作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身份,成为了全世界的罪人。

但是令人觉得惊异的是,这个国家虽然战场失利,在二战后的表现却非常抢眼。战后没几年,西德在经济上,至少就又步入了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并且重新在世界舞台上活跃了起来,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稳稳站在英法之上

究竟是什么,让德国惨败之后又能再次崛起呢?

重新建立的完整工业

德国是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最终整合了德国的北方普鲁士人对这个国家的超级改造。

1870年,来自北方的普鲁士人不可避免地与来自南方的奥地利人发生了一场争夺德语区控制权的战争。凭借着更为先进的军事科技和指挥艺术,以及北方平原源源不断的资源供给,普鲁士人战胜了奥地利人,成为了现代德国的奠基者。

战略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这样一个地理上四分五裂的国家,想要长期稳定地统治并不容易。好在普鲁士人赶上了科技历史的进程,以勃兰登堡的中心城市柏林为枢纽,建造了连接德国乃至波兰各地的铁路线,将这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整体。

对于一个在十年之内迅速统一的帝国,没有铁路来加速国家整合是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德国西北部鲁尔区蕴藏的丰富煤矿被发现了,源源不断地向德国各地输送能源,让这个国家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它不仅帮助德国快速完成了工业的原始积累,也让德国的国民养成了进入工业社会的习惯,价值无穷。

这些鲁尔区大矿,对于德国的崛起真是功莫大焉

著名的英国学者詹姆斯·菲尔格利夫形容当时的德国“大事业靠煤矿的能量来建设,小事情由人们以最佳的方式用最少的能量来完成,‘德国制造’取代了往昔的耻辱”。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留给全世界的深刻印象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要求标注产地的最初目的,是促使英国消费者只买英国货。

尤其是拒绝当时充斥假冒伪劣的“德国制造”

在迅速的工业化之后,德国在一战前世人眼中的形象,已然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北欧二国要不要这么污)

但是工业体系是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逐渐遭到淘汰的。这套由蒸汽机和原材料生产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在20世纪初还是块宝,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就显得很陈旧了。如果想要依靠技术进步自然淘汰,显然会遭到相关从业人员的强烈抵制。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

产业升级和转型从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战败却正好给了德国一个机会。当时的德国本土,经历了二战的狂轰滥炸,已经伤痕累累。尤其是作为德国工业基石的鲁尔区,在盟军轰炸机和炮兵的重点关照下,基本成了一片废墟,一切都必须在废墟上进行重建。50年代,在重建煤炭和钢铁体系的同时,德国人也在这里兴建了轻纺、化工、化肥、高端制造业的厂房。

就让历史去长草吧

此后,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钢铁行业的利润在新兴国家的竞争中下降很快,德国人越发为自己及时的产业转型感到高兴,又在此基础上追加了时兴的电子和电气科技工业。这些附加值更高、产品更复杂的产品,让德国成功度过了产业转型期的阵痛,将国家工业化的繁荣景象又延续了好几十年。

例如汽车工业

德国全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在二战之后都经历了相似的变革。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伏,战败和毁灭让德国的工业体系得以重新确立,长久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冤大头美国人

当然,工业体系本身并不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全国工业基础被摧毁、需要快速重新建设的时候,仅仅靠德国人民自己的奋斗完全不够,外部的助力也很重要。美国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三重角色:天使投资人、老主顾和国防顶梁柱,让德国人收获了重建需要的资金、稳定的外贸对象并节省了一大笔国防开支。

我国创业和投资类海报,大量使用此图及其变体

美国进行的天使投资中,最出名的还要数“马歇尔计划”。虽然这个计划以时任国务卿马歇尔的名字命名,但是它的源头却可以一直追溯到美国战前的经济大萧条。经历了大萧条的美国人相信,一个完全由自由市场组成、政府全然不干预的国家是无法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的,由政府出面干预经济可以让困难时期变得好过一些。

另外,对欧洲各国的经济援助还可以有效地让欧洲国家加入反共产主义的阵营,消解困难时期不断增长的苏联影响力。

其目的当然是美苏争霸(所以在东方也有另一套马歇尔计划)。

作为双方角力前线的西德,于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据统计,美国政府在整个计划期间总共向西德投放了15亿美元的现金援助,仅次于英法两国——而且别忘了,作为西德的另两个占领国,英法还需要把援助金的一部分拿出来扶持自己在德国的军管区呢。

西柏林,新建的百货商场橱窗,玻璃反射出的战争废墟

根据美国方面的援助要求,援助金中至少要有60%被用于制造业投资。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上文提到的煤炭钢铁业重建中,有40%的资金来自马歇尔计划。被偿还的贷款又会被继续低息放出去,不断刺激制造业生长和资金池增长。

美国人留下的援助贷款,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仍然在起作用,其数目已经从100亿马克增长到了1400亿德国马克,跑赢了通胀。国家主导的贷款在制造业里不停滚动创造财富,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与之对比,法国、英国、葡萄牙、爱尔兰等国是拿着援助弥补政府赤字,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非常小。

西德发展的另一个结果是东德的快速失血

东德的人才和资本大量逃向西德美国满大街甲壳虫

在整个冷战期间,德国的工业体系向美国提供了大量煤炭、钢铁、轻纺品、化工品,是作为美国的生产基地使用的。另外,随着冷战的升级,德国还逐渐承接了美国的部分军工生产。到1976年,西德已经成为了一个武器净出口国,凭借优良的装备赚取了大量顺差。

1976年版本的MP5A3(西德制)

至今在德国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德国在战后是美国核武器的代工厂,并且德国自己还私藏了一部分核武器——这当然只是一个姑妄听之的阴谋论。

德国向美国制造的贸易顺差从战后不断扩大,经常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顺差国。比如在2016年,德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970亿美元,比中国的2450亿美元还多一些,也难怪特朗普上台后对德国的制裁毫不手软。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最后,由于德国是战败国,战后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国防,这也省下了很大的一笔开支。虽然这件事有损国格,也降低了德国在国际外交上的主动权,但在没有真正爆发战争时,节约国防开支的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提升。

反正自己是无力对抗苏联的,不如交给北约来办。

这么看来,是美国在战后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充当了一把冤大头,给德国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那在冷战退潮,美国逐渐放弃直接干预欧洲事务之后,德国为什么还能保持如此强劲的上升势头呢?

整合大势不可阻挡

今天欧盟里的东欧成员国往往指责德国榨取了整个欧洲的财富,利用统一货币和欧盟的干扰政策,将东欧作为自己的经济殖民地。这种民族主义论调当然受到了国内民众的欢迎,但从欧洲的统一进程来看,这却是一件早就该发生的事情。

是的,这里所说的正是,中欧的崛起及向东扩张。

中欧的崛起及向东扩张

随便找一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地图,你会发现德国和奥地利范围远远比今天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巴尔干半岛诸国等都还不存在,基本都被两个德语国家通过军事行动整合在了国境内。是到了一战之后,这些民族国家才被一纸协议纷纷释放,成就了中东欧混乱的小国格局。

一战中一众君主国的崩溃,释放出中东欧一大波民族国家,然而这些国家普遍弱小,在二十年后的二战中几乎没有幸免。

如果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那这些小国从地理上看完全没有独立成型的机会,很容易就被周边强势的大国吸收。

比如命运多舛的波兰,和德国之间虽然隔着一条界河奥德河,但奥德河下游的宽度远远不如德法边境的莱茵河,构成的阻隔效果非常差。

同一比例尺下的莱茵河和奥德河,奥德河只能算是一条小溪了。

波兰又是一个以波德大平原为主体,一马平川的国度,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重骑兵还是热兵器时代的机械化部队,都能在波兰境内快速穿插,防不胜防。再加上波兰的位置不好,东边被俄国压迫,南边还有奥地利蠢蠢欲动,根本拦不住有心的德国征服者。

向东一路平坦,直到莫斯科。

随后夹在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大片地带,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等大平原地区,就都是德国的囊中之物了。直到遇到俄国人的阻截为止。

都省得修路了

奥地利也差不多。它的核心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交界点上,向北可以对布拉格方向施加影响,向东可以对布达佩斯施加影响,而且还能有效地切断南北两个地区的联系。

只要奥地利玩好平衡,不让两家同时出动,就能逐渐吸纳两者。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再去对付巴尔干半岛上那些国力衰微的山地国家,就比较轻松了。

历史上的奥匈帝国就是这么回事。

然而奥匈在一战中主要的作用

是给德国扯脖子、拖后腿

总体来看,德语区的两个主要国家的东面没有什么自然阻隔,能够很好地渗透自己的影响力。而且由于这两个国家工业化比较早,东南欧的资源很容易向它们集中。无论是原材料想要卖出高价,还是人才想要收获高工资,从东欧向德语区跑都是没错的。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倒向俄罗斯。但是当苏东集团崩溃,俄罗斯迅速衰落之后,东南欧人还是很明智地投靠了德国。这才让当地人有了一种被德国人殖民了的错觉。这些来自东南欧的廉价材料和人才,以及它们国内空虚的民用品市场,为德国的战后崛起添了最旺的一把燃料。

难民的嗅觉也是同样敏锐的

近代好不容易完成了国家整合的德意志,错误地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却因为种种内部外部原因,变成了一个成功的战败国。世界上不乏比德国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的国家,却很少能找到和德国这么健康成长、越挫越勇的国家。

默克尔关爱苏丹的眼神

本文TAG标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