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体育 | 最新更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亚博体育 正文

出生率创新低!《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人口在2018年开始负增长

来源:yabo2018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亚博体育 时间:2019-01-22 19:50:26
本文由亚博App下载2019年01月22日转载报道:

文/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出生1523万人,死亡993万人,增加530万人。本文分析指出,统计公布公布数据出生虚高,死亡虚低。根据生育率变化规律,推算2018年实际生育率只有1.05左右,依照官方的人口结构和联合国的死亡模式,只出生1031万,死亡1158万,负增长127万人。由于官方公布人口存在一定水分,如果采纳缩水后的年龄结构、滞后台湾17年的死亡模式,那么2018年出生941万人,死亡971万,负增长30万人。2018年是历史性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结构不断老化(2019年的年龄结构类似于日本1992年),经济和社会活力不断减弱,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将发生历史性改变。

一、长期高估的出生人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述《评论家季刊》的观点:“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被绞首的危险”。

1990年代中期之前,小学人数是准确的,因为当时的教育经费是乡、村承担,就在乡、村干部的眼皮底下,学校想虚报是不可能的,政府则没有必要虚报。199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提高入学率作为政绩考核。义务教育经费经过“县财乡发”的过渡后,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现在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学校、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通过虚报学生数既可以获得更多经费,又能“降低”辍学率。

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只有1.22,0岁人口只有1379万,国家统计局感到难以置信,负责人口统计的副局长张为民、普查处长崔红艳、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等人认为教育数据是纯净、真实、可靠的(《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2007年第1期),于是根据小学一年级招生校正出生数据(比如公布2000年出生了1771万人)。他们没有意识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改变导致了在校生的巨量水分。

我在2007年版《大国空巢》中认为小学的毛入学率超过20%,用小学招生数据校正出生人数将有20%以上的水分。但是当时各级教育部门信誓旦旦认为没有水分,小学一年级招生从2004年到2013年一直稳定在1700万左右(波动几十万);而国家计生委、统计局、主流人口学家、联合国人口基金众口一词认为中国的生育率有1.8。“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于是决策层也真相信中国的生育率还有1.8。

十多来,国家统计局心安理得地用教育数据校正出生人数,出生人数稳定在1650万左右。但是教育水分陆续被曝光,比如:

根据中央电视台2012年1月7日的报道,安徽省界首市上报国家报表的小学生51586人,而实际只36234人,虚报42%,套取经费1063万元。

2013年6月6日中国广播网转人民网:江西修水县东港中小学,初中实际在校生180人,却上报380人;新湾乡中小学,实际在校中、小学生889人,上报1090人;布甲乡中小学,实际在校中、小学生510人,上报966人。

2013年教育部针对教育统计乱象,决定实行电子学籍。这一举措让学校和地方政府措手不及,导致学生数暂时大为缩水。以湖南省邵阳县为例,2008-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这5年小学一年级合计招生71522人,但是2013年电子学籍2-6年级合计只有51253人,说明过去上报学生数虚报了40%。全国的学生数也是大幅缩水,比如2007年的小学1-3年级合计5152万人,到2010年小学4-6年级还有4968万人,但是2013年的初中1-3年级合计只有4398万人,要知道中国的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达99.8%。

我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10期)、《中国大陆当下人口实证研究——2016年中国只有12.8亿人》中,论证中国人口有水分。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2001年出生了5307万,这些孩子6岁上小学,2005-2007年小学合计招收一年级新生5137万,与出生人数差别还不大。这些孩子到2010年是9-11岁,不存在漏报了。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9-11岁共4264万人;2010年户籍显示9-11岁共4233万人。这些孩子到2015年是14-16岁,小普查(1.55%抽样调查)显示14-16岁共4249万人,2015年户籍显示14-16岁共4366万人。这些孩子到2013年读初中1-3年级,在校生合计4398万;由于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为104%,那么2013年12-14岁只有4228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年龄段的死亡率极低。可见统计局公布的1999-2001年的出生有25%的水分,光是这三年的出生人数就存在1078万水分了!

同样,国家统计局公布2002-2004年出生了4838万人,2008-2010年小学合计招收一年级新生5026万。这些孩子到2016年读初中1-3年级,在校生只有4288万人;以毛入学率104%计算,2016年12-14岁人口只有4123万人,比统计局公布的2002-2014年出生数少了715万人。可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光是1999-2004年这6年就有1800万水分。而1991-2018年合计的出生有多少水分?

其实初中阶段的人口水分仍然很多,比如2013年、2014年、2015年初一学生分别有1497万、1448万、1412万人,但是2015年、2016年、2017年的初三学生分别只有1430万、1403万、1376万人了,还在不断缩水。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总人口为139538万,是建立在“1990人口(114333万)+出生(49727万)-死亡(24507万)”的基础上。但是上面已经分析,光是1999-2004年这6年的出生人数就至少存在1800万的水分,1991-2018年还有800万左右对外净移民。那么2018年的实际人口就远少于139538万。光是这个数据就需要追责了。

二、人口数据的“众口铄金”

那么2013年之后的小学招生人数会缩水、数据准确了吗?没有!由于小学招生人数攸关教育经费的获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方教育机构很快就“发明”了新的对策,更为隐蔽,很难查处,于是教育机构再次信誓旦旦认为没有水分。小学招生人数稳中有升,2013年-2017年分别为1695万、1658万、1729万、1752万、1767万人。

近年国家统计局校正出生人数除了参考教育数据外,也参考户籍低龄组人数、卫生部门的活产数。比如2015年户籍2-8岁人口平均每岁1690万人,比国家统计公布的2007-2013年年均出生1609万还要多;国家卫计委公布2016年、2017年活产了1846万人、1758万人,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1786万人、1723万人多。教育、户籍、活产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互相吻合,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版》也公布中国2010-2015年的生育率为1.60、2015-2020年为1.63,“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统计局对自己公布的出生数也更加自信。

那么户籍、活产数据可靠吗?2000年之前的户籍数据还好,但是2000年之后户籍水分剧增,这是因为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人们有获取多户口的强大动力,多户口的“房姐”、“房妹”现象很普遍,比如河南中牟县公安局刁家派出所在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这一年办出了1980个空户口。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公布2000-2010年间总人口增加了7348万(出生16127万-死亡8779万=增加7348万;由于“出生”是用教育数据校正,存在两千多万水分,因此实际只增加了4000多万人),而户籍人口却是迅猛增加了10859万,可见户籍增加人口中有六千多万并非“生出来”的。2010-2016年户籍人口增加4682万,仍然比《统计年鉴》公布的增加4180万要多。

2010年的时候,户籍低龄组有人如他们的父母一样获得了多个户口,也有一些超生者没有上户,二者大致相当,比如2010年户籍3-9岁人口每岁只有1327万,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2007年年均出生1619万要少22%,那么生育率只有1.2左右,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生育率数据吻合。但是2015年户籍3-9岁人口每岁却暴增到1676万,比统计局公布的2006-2012年年均出生1605万还要多。

2015年户籍低龄组暴增,是因为2010年后对低龄组实行了户籍仁政,不管无户口人员是哪个年代、什么原因(包括超生),都能落户,绝不允许再设障碍,这就导致低龄组人口水分增加:以前少量还没有上户的超生者上了户口;过去千方百计在异地上了户口的超生者又以“无户口”为由在父母户籍所在地上了户口;尤其是大量非超生者也趁机上了多个户口。2010-2013年,平均每年只活产了1482万人,但是2015年户籍2-5岁平均每岁却有1712万人,国家统计局也公布2010-2013年均出生了1617万人,可见,后二者有大量人口并非“生”出来的。

2008年之前,农民生孩子是自费的,活产还没有什么水分,比如2005-2008年年均只活产了1225万人,与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的生育率相吻合。但是2008年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农合)开始覆盖全国,农民生孩子可以报销医疗费了,各级财政的人均补贴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住院费报销70%)、2018年的490元,个人、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有强大动力虚报活产数以冒领经费。加上农民工进城生孩子的比例增加、低龄组上户限制的放松,导致活产数水分暴增,活产数从2007年的1251万增加到2010年的1422万、2015年的1454万。

尤其是2013年国家计生委和卫生部合并为国家卫计委之后,活产数受到计生系统的干扰,比如2016年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后,为了让二孩的出生“符合预期”,国家卫计委公布2016年活产了1846万人(比2015年暴增391万人),比国家统计公布的出生1786万人还多;卫计委公布2017年活产1758万人,也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1723万人要多。2018年撤销卫计委,活产数也大幅下降。

在人口总数上,也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比如2010年中国的总人口,国家统计公布为134091万,2010年普查公布为133972万,户籍公布为134531万,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版》公布为134134万,公众和决策层看到这四套数据,会以为2010年中国总人口真有13.4亿。

其实这四套数据虽然总人数是“完美吻合”,但是人口结构却是“霄壤之别”。统计公报认为1991-2010年出生36474万人,扣除死亡人数,那么2010年0-19岁人口应为36149万,20+岁人口为97942万。联合国的0-19岁是36631万,20+岁人口为97503万,可见,联合国的与国家统计局的大致一致。户籍0-19岁是28063万(其中0-2岁还有部分没有上户),20+岁是106468万。人口普查的0-19岁是32274万,20+岁是101698万。

如果用户籍的0-19岁人口加上统计公报或联合国的20+岁人口,那么2010年中国实际人口只有12.6亿。2010年年龄结构差异如此之大,本应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了,但是国家统计局、卫计委却是“抹平”不同数据的总人口的差异。

三、人口数据应遵从“无菌操作”原则

医学上遵从“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清洁创口被污染,并将污染创口变为清洁创口。由于利益的驱动,中国的教育、医疗、户籍人口数据都是“污染数据”。教育部绞尽脑汁缩水教育水分,但是十多年无果;公安部在严厉打击重复户籍,但是户籍水分逐年增加;现在国家卫健委也想获得真实的活产数,但是他们有能力获得真实数据?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数据“无一实数”,才需要进行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人口数据中最可靠的是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1990年、2000年、2010年),然后是10年一次的小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2015年)。这两套数据算得上是“清洁数据”。

人口统计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清洁数据”被污染。但是国家统计局、计生委、主流人口学家、联合国人口基金却是用“污染数据”互相校正。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1-2000年出生20347万人,死亡7923万人;公布1998年、1999年年末人口为12.48亿、12.59亿人,依照这种惯性增长,那么2000年的总人口应为12.7亿人。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汇总人数远低于预期,就临时穿插一项在全国复查、补漏的活动,经过半个多月的重复工作又找回来4000多万人,才变成12.4亿。即使这样,它仍少于1998、1999年的人口数。于是,又‘评估’出一个1.81%的漏报率,追加了2227万,公布为12.658亿——才与国家统计局过去公布的年度数据勉强衔接。

2000年普查表(总人口12.4亿)0-9岁人口只有15913万人,用存活率推算,1991-2000年只出生16676万人,那么2000年总人口=1990年人口+出生-死亡-净移出=114333万+16676万-7923万-115万=122971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却公布2000年年末人口为126743万人,增加了3772万人才补齐人口缺口。

2010年普查实行“见人就登”、“见户口信息就登”两头登的方式,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更精确地绘制出了“小区”地图,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尤其还给各地规定了应该达到的参考值(达不到就要反复“补查”、“修正”)。这种普查设计,避免了漏报,无疑会提高重报率,导致人口虚多。但是汇总的人口数仍然低于预期。又进行复查、补查、修正数据,最终公布全国人口13.397亿。多“修正”出来的数千万人口被“塞”进各年龄组中了,导致各年龄数据失真。比如福建省人口普查办的“内部明电”说:“根据各地2010年11月1日上报的摸底数汇总,全省常住人口3329万人,比2009年少298万人。”但“六普”公报(第2号):福建常住人口3689万。就是说福建省最后公报人口比普查汇总人口多了10.8%。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1-2010年出生36474万人,死亡16701万人,增加了19773万人。但是即便依照2010年公布的年龄数据(0-19岁已经被“塞”了一些数据),0-19岁人口也只有32274万人(用存活率推算,1991-2010年只出生了33577万),那么2010年总人口=1990年人口+出生-死亡-净移出=114333万+33577万-16701万-557万=130651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为了与年度公布的人口数据相衔接,却公布2010年总人口为134091万人,意味着多出的3440万人并非“生”出来的,而是被“塞”进20+岁各年龄组。

国家统计局公布1991-2010年出生36474万人,死亡16702万人,增加了19773万人。但是即便依照2010年公布的年龄数据,0-19岁人口也只有32274万人(用存活率推算,1991-2010年只出生了33577万),那么2010年总人口=1990年人口+出生-死亡-净移出=114333万+33577万-16702万-557万=130650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为了与年度公布的人口数据相衔接,却公布2010年总人口为134091万人,意味着多出的3441万人并非“生”出来的。

人口普查对人力、财力耗费巨大,比如2010年人口普查直接投入80亿元;600万人参与,间接成本600亿元。本来应该用人口普查数据来校正过去的公布的人口数,但是统计局却用年度数据来校正人口普查数据,那么耗费巨大的人口普查岂不是变成了废纸?

尽管2010年普查已经有7000万左右水分了,但统计局官员却仍然认为还存在“超生漏报”,实际人口不止13.4亿。游允中先生是中国人口统计的导师,曾任联合国统计司主管人口和社会统计的副司长。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委托,他指导了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口统计官员和学者。他也参与指导了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我与他通过邮件进行了长期讨论,但不能说服彼此。我认为由于生育率和出生人数被夸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存在巨量水分。他认为1982年人口普查是准确的,1990年也大致准确;但此后的普查存在漏报,他认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2013年电子学籍的初中在校生人数等数据表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可惜他已于2011年去世,一直不知道中国人口真相。他老人家是那种思维,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口统计的官员们就更不用说了,至今还真以为公布的出生是可信的。

并且由于二十多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用自己估算的出生数据。如果人口普查证明他们的估算是错误的,意味着二十多年的集团性“职务犯罪”被曝光,应该被追责。他们有“鸵鸟心态”,不敢正视现实,总是用“大数法则”来解决数据间的矛盾,于是人口总数的水分越来越多,年龄结构面目全非。我在2007年《大国空巢》中就感叹:“中国人口统计已经进入了用后一个假象掩盖前一个假象,再用后后假象掩盖次前一个假象的怪圈,当越来越多的人牵扯进这个怪圈后,承认真相的阻力就越来越大。”

四、生育率的变化规律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由于被“修正”而失真。那么最为可信的就只有生育率了。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22,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18,2015年小普查显示只有1.05。但是国家统计局、计生委、主流人口学家以“超生漏报”为由将这三年的生育率“修正”为1.8、1.63、1.60。我在《2018年:历史性的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已经分析指出,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误差不大。

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湖北省宜昌市的生育率分别只有0.97、0.94,很多人也以为是出生漏报导致如此低的生育率。宜昌市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30%人口大样本的深度回顾性调查。他们用常规方法测算,宜昌2000年、2010年、2014年的生育率只有0.84、0.80、0.79,比普查数据还低;他们用年龄递进生育模型(反映进度效应)测算,2000年、2010年、2014年的生育率只有0.99、0.93、0.91,与人口普查基本一致。

中国所有人都可以合法生一个孩子,一孩次生育率不存在“漏报”,与生育政策无关,而是与生育环境、养育成本、生育意愿相关。2011年日本各县的一孩次生育率也与总和生育率直线强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867。也就是可以根据一孩次生育率推算总和生育率。

中国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5年小普查显示,1989年、2000年、2010年、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1.01、0.87、0.73、0.56,直线下降,拟合优度高达-0.978,也符合人口变化规律。根据一孩次生育率判断,即便没有计划生育,2010年、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也只能达到1.6、1.1,那么在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孩政策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2015年出生1592万、1655万是不符合人口变化规律的,是不可信的。

中国全国和东北历年的一孩次生育率

中国的年度0.1%抽样调查的质量非常差。由于有单身、不孕、丁克等人群的存在,正常情况下,一孩次生育率是低于1.0的,随着生育意愿的下降、养育成本的提高、生育环境的恶化,一孩次生育率不断下降。但是中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在1996-1999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8年竟然高于1.0,其他一些年份也是大幅虚高。因此只能采纳人口普查和小普查的一孩次生育率。

中国大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社会经济模式都是围绕着主流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多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理想子女数只有1.7个-1.8个。即便依照国家卫计委的《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理想子女数也只有1.96个,也是全球最低;25-29岁、20-24岁、15-19岁妇女分别只打算生1.80个、1.68个、1.65个孩子。而实际生育率远低于理想子女数,比如日本1992年-2010年平均理想子女数是2.53个,实际生育率只有1.37个;韩国的20-49岁女性上班族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2名,但是2018年的实际生育率只有0.96。

从城镇化率、婚育年龄、独生女比例、离婚率、结婚率都可以判断现在中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在快速下降。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56%、2018年的59%(育龄人口的城镇化率远高于总人群)。根据《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从2006年的23.6岁、24.3岁增加到2010年的24.0岁、24.6岁,增幅不算大;但是此后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26.3岁、26.9岁。

中国超过2/3的孩子是20-30岁妇女生的,即便全面二孩出生高峰的2017年也仍然有65.7%的孩子是20-30岁妇女生的。中国的生育率从1990年的2.3快速下降到1995年的1.46、2000年的1.22,也就是说2010年之后的20-30岁妇女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快速增加,她们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生育意愿很低。

随着结婚率的降低、离婚率的提高,生育率会不断下降。日本、韩国都是随着离结比(离婚数与结婚数的比率)的提高,一孩次生育率直线下降。

离结比与一孩次生育率

中国三次人口普查和2015年的小普查也显示,1989年、2000年、2010年、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与离结比直线相关。尤其是2013年之后,中国的结婚率开始下降(历史性的转折),从2013年的9.9‰下降到2017年的7.7‰,而同期离婚率则从2.6‰增加到3.2‰,离结比从2010年的21.5%提高到2015年的31.1%、2017年的41.8%。

五、2018年中国人口确实开始负增长

2015年“小普查”的抽样比为1.55%,共抽样了15-49岁育龄妇女5667870人,该年生了175309个孩子,总和生育率1.05。与2010年普查的10-44岁妇女比较,2015年15-49岁妇女每个年龄的抽样比都在1.55%附近,偏差不大;出生人口175309人也理应除以同样的抽样比1.55%,那么2015年总出生1131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却公布2015年出生了1655万人,多出了46%。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出生了1523万人,只是2015年的92%。将2015年的育龄妇女平移(用年龄别存活率扣除死亡),那么推算2018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2。

还可以用一孩生育率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测。东北、沪江浙、京津冀合计占全国人口的28%,一孩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国。东北的生育率环境最为恶劣,婚育年龄最晚,结婚率最低,离婚率最高,生育意愿最低,一孩次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国五年左右,比如东北2000年、2010年的分别为0.794、0.586,分别相当于全国2005年、2014年的水平。京津冀、沪江浙2010年一孩次生育率下降超前全国2年,2010年都相当于全国2012年的水平。2015年全国、东北、京津冀、沪江浙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只有0.56、0.41、0.50、0.50,那么可以大致估算2016-2020年全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0.53、0.50、0.47、0.44、0.41。

从2010年到2015年,全国、东北、沪江浙、京津冀的一孩次生育率年均分别下降0.034、0.036、0.035、0.038。而2015年之后生育环境在加速恶化,离结比和婚育年龄在快速提高,城市化率在提高,并且经济增长率在持续下降(经济下滑导致养育能力下降和生育率的提升在发达国家是普遍规律),那么一孩次生育率应该会继续下降。如果2015-2020年全国一孩次生育率如2010-2015年那样年均下降0.034,那么2016-2020年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0.52、0.49、0.45、0.42、0.39。

也就是说,2018年的实际一孩次生育率只有0.45、0.47。

一孩、二孩、三+孩占总出生的比例,2016年分别为54.9%、40.0%、5.1%,2017年分别占41.4%、51.8%、6.8%。2017年是全面二孩出生高峰年,二孩占比较高。而2018年的二孩占比下降,那么一孩占比应该介于2016年和2017年之间,假设为44%、47%。

如果2018年的一孩占比为44%,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0.45、0.47、0.50的话,那么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2、1.07、1.14。如果2018年的一孩占比为47%,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0.45、0.47、0.50的话,那么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96、1.00、1.06。

可见,2018年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只有1.05左右(低于1.1是大概率),与我在《2018年人口负增长》中的判断一致。

如果2018年如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出生1523万,意味着总和生育率为1.50,如果一孩占比为44%、47%,那么一孩次生育率应为0.66、0.71,相当于2012、2011年的水平。而中国在2011年以来,城镇化率、养育成本、育龄妇女中独生子女比例都在提高,生育意愿在下降,婚育年龄在大幅延迟,尤其是离结比在迅猛增加,2018年的一孩次生育率怎么可能回升到2011年、2012年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虚报出生的同时,却漏报死亡人数,公布2008年、2018年分别死亡935万人、993万人。中国官方公布的预期寿命与联合国《展望2017》一致,死亡模式应该类似。死亡人口中,75%以上是65+岁老人,依照官方的年龄结构,2018年65+老人比2008年增加了5600多万,死亡人数却只增加了58万,这是非常滑稽的。《展望2017》认为中国2018年65+老人比2008年增加了4965万,每年死亡人数从2008年的889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067万人,增加了177万。而中国官方的年龄结构比《展望2017》要老,公布2018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而《展望2017》认为2018年中国65+人口只有 15839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1.2%。中国官方数据的老人比《展望2017》多,死亡人数也应该更多,怎么反而少74万?

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认可官方公布的人口总数和年龄结构,那么2018年应该死亡1100多万;如果认可2018年只死亡了993万,那么所对应的人口总数就只有12.9亿。

本文与《2018年人口负增长》对中国人口的判断一致:生育率只有1.05左右,用官方的年龄结构(2018年总人口)和联合国《展望2015》的中国死亡模式,那么2018年出生1031万人,死亡1158万人,负增长127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1.36亿、4.63亿,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1.8%、48.6%。1个65+岁老人对应的20-64岁劳动力的数,将从2018年的5.7个降至2030年的3.6个、2050年的1.8个,将爆发严重的社保、医保危机。20-30岁育龄妇女从2012年的1.25亿的峰值减少到了2018年的1.09亿,还将继续减少到2030年0.73亿、2050年的0.42亿。

如果采纳我在《中国大陆当下人口实证研究——2016年中国只有12.8亿人》中缩水的年龄结构、滞后台湾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941万人,死亡971万,负增长30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0.55亿、3.94亿,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5.4%、48.0%。1个65+岁老人对应的20-64岁劳动力的数,将从2018年的5.9个下降到2030年的3.3个、2050年的1.5个。20-30岁育龄妇女从2011年的1.16亿的峰值减少到了2018年的0.99亿,还将继续减少到2030年0.66亿、2050年的0.39亿。

日本的生育环境比中国好,生育意愿远高于中国,绞尽脑汁才将生育率从2005年的1.26提升到2015年的1.45,但是2018年又降至1.42。韩国鼓励生育十多年,生育率在2017年只有1.05,2018年更是降至0.96。而中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和理想子女数低于韩国,意味着等全面二孩的补偿性出生结束,生育率将继续沿着东北的老路下滑。而2015年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56,意味着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1/4。即便中国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也很难将生育率稳定在1.05,而育龄妇女又在快速减少,对于12亿人口的大国,这是极为恐怖的事情。必须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领域进行“范式革命”才可能提升生育率。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