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北京这所老年大学成名校,业界名家任课,不少人凌晨3点排队报名
上周,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刚刚办完20周年校庆。这所原本只是街道层面的老年大学,如今已成为备受老人青睐的名校。每到报名季,就有不少老人凌晨赶来排队。任课教师名单上,不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等业界名家,从这里,相继走出越来越多的老年“学霸”。
求学
坐一个小时公交赶来
断断续续上了十多年
“这个撇要送到底,捺也要放出去。”上周二9点多,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的楷书初级班正在华威北里创享空间103教室里进行着本学期最后一堂课,曹彦军对着投影仪讲授每一笔的要领,学员们在纸上反复临摹。
“曹老师非常有爱心,这一点我感触很深。”76岁的赵清银主动举手发言,“我基础差,买了两次毛笔都没买好,曹老师发现后,就把他的毛笔送给我用。”在老同事的推荐下,赵清银专程从丰台花乡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赶过来求学。
“曹老师脾气特别好,经常手把手地教。”家住东直门的马培芸接过话茬儿。之前从未拿过毛笔的她,如今已经悟出些门道,“每堂课我们都要交作业,曹老师挨个儿给点评。”
隔壁教室里,彩墨山水课也在同步开讲,梁秀丽在黑板上边写边讲何为落款。
台下的刘庆波听得很认真,77岁的她给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相当充实,“在这边断断续续上了十多年,几乎每门课都学过,跟着梁老师也画了将近十年,真的是学无止境。”
相比之下,李金兰笑言自己还是“新学员”。“2012年底老伴去世,我精神上有点受不了,身体也不好,别人介绍我来学东西,好让我走出来。”从2013年开始,李金兰一学就着了迷,“精神状态很快就好起来,现在每星期都盼着来上课。”
对刘文琪来说,来上课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父亲一直在这里学到95岁,曾经是年龄最大的学员。现在我过来‘接班’,继续跟着梁老师学画,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活到老学到老’。”
另一间教室里,周怀增正组织学员们布置着摄影提高班的期末作品展。高桂容一早从木樨地坐车来上课,在自己的众多作品中选出一些挂到墙上,“我上过别的老年大学,感觉这边更正规,老师水平也高,互相交流收获很大。”
对此,张耀生颇为认同。四年多前,他慕名而来,旁听了整整两年,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座位,“周老师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会把我们每个人的机型都研究清楚,还带着大家学习最新的软件。”
79岁的张志强已经在这里学了十年,当年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他,如今拿起片子就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说就会,一撂就忘,周老师教学方法很灵活,带着大家在实践中学。”
任教
开颅手术后继续管校务
化疗不久就接着来上课
作为“教师达人”,72岁的周怀增每周要在这里带五门课,“包括摄影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软件班和电脑班,每个班情况都不一样,学员水平参差不齐,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需要。”
曾经在中国照相馆工作的周怀增跟摄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2003年来到老年大学时,他还是一头乌发,如今已两鬓斑白。去年,他的家搬到卢沟桥,但他依然坚持来上课,“早上六点出发,八点赶到,之所以愿意大老远跑来,就是因为学员热情高,学校管理得也好。”
今年74岁的梁秀丽同样对老年大学感情颇深。17年前,她作为最早一批学员在这里上课。学成之后,教师出身的她凭借着讲课的特长,登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一教就是十几年,“起初,也曾请过职业画家,但老人们听不明白,我自己是‘过来人’,更能理解老人的心理。”
在当老师的同时,梁秀丽还是老年大学合唱班的学员。提起合唱班的老师崔科,梁秀丽唏嘘不已,“他现在还坚持来上课,让我们都很感动。”
作为受聘的声乐老师,崔科在上学期新开了合唱班,然而今年六月,他被查出癌症,“医生说是晚期,只能活一两个月时间。”说到这里,崔科的声音有些哽咽,“化疗期间反应真的很难受,但我一看学员们期待的眼神,心就软了。”前些天刚做完第五次化疗,崔科就又回来了,还帮学员排练了老年大学20周年校庆的合唱节目,“娟子校长是我们的榜样,大家互相鼓励,精神上就有了力量。”
崔科口中的“娟子校长”正是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田丽娟。20年前,怀孕四个多月的她被查出胃癌晚期。为了打发时间,休病假的她走进了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上了课,没时间胡思乱想,还收获了很多快乐。”
十多年前,田丽娟被查出脑部长了肿瘤,不得不做开颅手术。前年冬天,田丽娟又遭遇脑瘤复发,因为不能再次开颅,只好在头顶上打了五个洞,将脑瘤取出。
而这些,外人几乎很难看出。今年60岁的她总是衣着光鲜,妆容精致,发型也向来讲究。“这是我自己的头发,做手术前剪下来编成了发套。”田丽娟拿起发套,脸上始终挂着笑意,“老年大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些年来,它陪着我一步步走过来,我也看着它一点点成长。”
期待
再多一个教室
我们就能再多招十个班
每个工作日的早上,田丽娟都要五六点钟出门,从亦庄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过来。“说是九点钟上课,但是好多老师都会提前来,我要比他们来得更早些,这样就能给他们开个门,泡杯茶。”
在办公室里,田丽娟为师生准备了急救药箱。每节课,她都要到教室去转转,“毕竟学员岁数大了,需要随时关注身体状况。”而学员们也习惯了上课前过来跟“娟子校长”问声好,临走前再来打声招呼。
“我们在感情上就像一家人,但校有校规,这方面也绝不含糊。”无论是教师签约还是学员报名,田丽娟总要事先拿出《教师管理办法》《学员守则》等制度章程逐项告知。
“这些年来,在街道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落户创享空间后,教室宽敞明亮,设备全面升级,为教师和学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田丽娟表示,从2016年开始,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已纳入朝阳区教委老年大学分校,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管理也更加规范。目前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已拥有9个专业,28个班,每期学员700余名。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立志将潘家园老年大学办成老年大学中的“清华”。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刚开始我们既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发愁到哪儿去招生。”田丽娟清楚地记得,老年大学刚成立时,她和当初的校长一起骑着自行车到各大公园贴广告,“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日坛公园都去过,最远到过颐和园,一方面招学员,另一方面挖掘老师,见到有做手工的、吹糖人的、写大字的、搞合唱的,都请过来教课。”
如今,田丽娟不再为师资头疼,也从不担心没有学员报名,却不得不为教室紧张而苦恼。
12月3日,潘家园街道老年大学开始下一学期的报名工作。当天凌晨三点多,田丽娟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好多老人已经过去排队。她穿好衣服,急匆匆地赶到办公室,果然看到老人们带着小马扎在门口等候。田丽娟按照顺序给老人们发了号,忙得中午都没顾上吃饭,“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算把当天的弄完,第二天一早,又有老人五六点钟就过来报名。”
看到老人们如此辛苦,田丽娟既心疼又无奈,“说到底,还是教室太少。现在一个教室要专门用来上摄影课和电脑课,其他两个教室排得满满当当,如果能再多出一个教室,我们就能再多招十个班,那样就能满足更多老人的需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流程编辑:郭丹
本文TAG标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英超]短短10天,曼联新帅与全队打成一片:会3种语言,球员信服
- [欧冠]马尔基尼奥斯:大巴黎每年都会尝试夺得欧冠,我希望留队再踢10年
- [NBA]76人官方:乔治因左膝骨挫伤将缺席未来两场
- [西甲]世体:莱奥依然在巴萨的引援名单上,球员也愿意加盟
- [英超]英媒:阿森纳球探到现场考察了西班牙国脚巴埃纳的表现
- [欧冠]古蒂:竟然有记者没将维尼修斯排进前十,他要么没看球要么不懂球
- [NBA]2年1.2亿美元!太阳老板自曝明夏续约杜兰特
- [中超]热身赛:浙江3-9不敌上海申花,奥乌苏等人难挽败局
- [CBA]辽篮官方:32岁前广厦、江苏外援威尔斯加盟球队
- [意甲]德赫亚表现出色助力佛罗伦萨排名意甲第三,将获双倍年薪续约合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