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体育:寒冬、裁员、失业……职场人如何找到出路?
“寒冬”两个字,你大概听厌倦了。多数媒体只会喋喋不休地列举各种寒冬迹象,从来不会给你解决方案,真是太讨厌了!如果现在有一套“非职场鸡汤”的实用方法放在你面前,要不要试着读一读?
无论你是哪个行业的,今年以来,感受最深的一个状态,可能就是:难熬。
随手列举几个近期听到、看到的消息。
游戏行业,因为政策原因,多个项目被砍,多家工作室被解散。有些上海的游戏公司,裁员比例高达15%~20%;不少小公司倒闭。滴滴高管年终奖取消,员工年终奖腰斩。(澎湃新闻)美团点评集团年底裁员30%。魅族、美图、拉勾、知乎……均被爆裁员。阿里、京东、华为等大企业被传“缩招”“人员调整”。根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来自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互联网行业的CIER指数(就业景气指数),连续三季度出现下滑;全行业CIER指数也同比降低了18.93%。……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无论如何,这种现象很可能还会延续到2019年。但更重要的是,它又揭示了一点:过度地依赖公司,一直为公司打工、当一颗螺丝钉,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每个人一定会变得更独立,一定会更加“T型化”,更全面、跨界、自给自足;未来的公司,也会更加倾向于用外包、众包、合作的形式开展业务,而不是雇佣。像现在已经有一种趋势:员工成立个人独资公司,跟公司形成生产合作关系,用合作的形式代替雇佣,让资源更加高效运转起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并不遥远的时代?
无论你是否足够幸运,幸运到没有被经济寒冬波及,这一点或许都是应该去思考的:
如果我不再以“打工”的形式为一家公司工作,我可以如何养活我自己?我如何不再依赖于一个“系统”,活下去?
依靠自己生存
我是从2016年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当你在一家公司里担任一个职位,无论你能力多么出色,你所能达到的上限是什么呢?就是你职位的上限。
更不用说,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精力,需要耗费在:跟老板的沟通,跟同事的关系,各种不想做的琐事,一个个开不完的会议,其他部门的掣肘和约束,不间断的干扰和打断……
而且,请诚实地告诉我: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而非只是为了谋一份生,下了班就再也不想考虑工作的事,把每天这8个小时(也可能是10~11个小时)过成一种煎熬?
为自己工作,依靠自己生存,跟为公司工作,依赖系统生存,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的视野和眼界会被无休止地放大,你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仿佛没有了任何限制,可以延伸生长到各种角落。你会触碰到无限的可能性,一切机会仿佛都可以去尝试。
但是,当然,我绝不是鼓吹你出来“创业”。
从我辞职出来,到今天,差不多刚好是两年。这两年来的道路,怎么说呢,并不特别容易。如果是上班是 Normal 难度,偶尔 Hard 一下,那么自由职业就是自始至终、从头到尾 Hell 模式。
为什么?很简单。上班的时候,你每天可能只需要操心工作 8~10 小时;但创业和自由职业,你需要操心的时间就是 24 小时,包括醒着和睡着。哪怕有片刻浪费了、虚度了,你都会有负罪感。
如同我一个朋友所说:自由职业者,因为其不稳定性,收入除非达到在职工作的2~3倍,才能拥有同等的安全感。
所以,我对你的建议是什么呢?
你未必要急着“出来”,但是,可以趁这个时候,一方面先在公司里继续积累、成长;另一方面,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培养自己的敏感度、意识和心态,让自己慢慢适应“独立工作”的模式,提高应对各种情形的灵活性,减少对外部系统的依赖性。
这样,才不至于在机会来临时,坐视它白白溜走。
那么,有哪些准备工作,可以从现在开始提上日程,在在职的时候储备呢?
思考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每个人都有一些需求,而其他人则拥有相匹配的供给,那么,如何把这种“供给”和“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 这就是商业需要做的事情,也是这个社会的运转方式。
简而言之,它可以被简化成这么一个模型:
需求是什么?(客户)提供什么来满足这个需求?(产品)如何提供给这些人?(渠道)
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个系统,去把产品和需求对接起来,并从中获取收益,支撑这个系统继续运转下去?
不妨从“我能提供什么产品”入手,再去寻找跟产品相对应的需求。
这里,按照产品的来源,又可以分为三大类:自己的产品,合作的产品,别人的产品。
下面分点详谈。
自己的产品
最直观、最容易想到的方式,就是自己去创造产品,来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比如:我帮企业做培训、咨询,接策划、营销合作,就是如此。它的本质是:通过你的技能积累,出卖你的时间、脑力,来换取收益。
这一类人,现在越来越多了:理财规划师,独立保险经纪人,营养师,法律顾问,插画师,企业外脑,增长专家,独立编剧,脚本作者……
那么,在职的你,如果已经具备了某个技能,或是有了某个奋斗方向,可以如何将其变成“自己的产品”呢?
不妨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我的门槛是什么?我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我的方法论和框架是什么?别人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我?
1. 门槛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需要你的人越多,能达到你水准的人越少,你的技能就越值钱。
因此,要想把技能变成产品,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去思考:
我的技能里面,有哪些元素,是别人所无法轻易复制的?
硬性的门槛,像考取一个证书,获取某个认证,取得执业资格和准入资格,这个非常简单,不赘述。
软性的门槛是什么呢?可以考虑,在你擅长的领域,通过一两个切入点,去垂直深挖,来制造壁垒。
举个例子:
我刚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思考过很多种可能性,最终决定从写“职场”开始切入。但写职场的人非常多,如何才能跟他们竞争呢?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职场,这就可以筛掉绝大多数的自媒体。但是,写心理学的人依然非常多,差异点是什么?我可以阅读英语文献,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这就是我的“壁垒”。
经过这样的思考,你就可以试着去找到自己的壁垒和竞争优势,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2. 成果
在茫茫人海之中,别人凭什么要选择你?
这时,能够起到作用的,就是你的成果:你曾经有过什么经历,做出过什么产品,能够作为你的背书?
我曾经提到过这一点:许多人的工作,看似光鲜,能接触、调动大量资源,但这背后,其实都是依托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而已。说白了,在这个位置上,换一个人,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刨除了公司的因素,你还剩下什么?
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站在公司角度,一定是希望员工更加精细分工,最好每人每天就负责一个环节,雷打不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控性,让整个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转,省心省力。
但站在个体的角度,这种做法,正在不知不觉地把你毁掉。
如何才能有“自己的成果”?最好要有一个独立负责的项目,再不济,也要有一个模块。而不是专注于一两项任务,去配合别人、对接别人,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转。
这是大公司常见的弊病。你可能只是负责系统中某个模块,日复一日地维护、执行、优化,成为“流程”的一部分。
我非常庆幸的一点,就是职场的起步是在外资乙方。因此,我从一开始,就有机会参与到客户的接触,前期的沟通,方案的策划和执行,以及后期的监控、维护上面,得以从“线”的视角去看待全局 —— 这种感觉跟单独去做一项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定要想办法,把自己往项目的上游和下游延伸,从“点”到“面”,尽可能参与和涉足整个项目链条,这才是你价值的体现。
3. 框架
如果说“成果”,是对你实力和经历的证明;那么“框架”和“方法论”,就是你能够不断应对新场景、持续地去产出的支撑。
这一点,是你现在就可以开始落实的:
不断向上去总结、归纳、思考,把你日常的工作,团队的协作和产出,一起打包整合,输出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然后,再不断将其抽象化、模型化,使之成为能适配不同场景、不同条件的方法论。
可参考:《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有机会,试着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做出一些成果,对其进行检验。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后进了IBM,做了几年,整理了一套战略分析、体验优化的框架之后,跳槽到了某大企业,负责某个部门的体验优化。
他一个人带着一支小团队,没日没夜地忙了一年,然后就离职了。这一年里他做了什么呢?把在IBM总结出的一套框架,放到新公司的环境下,去实践、尝试,验证了自己的方法论,走人。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新公司的部门得以改组,升级、优化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这套框架和成果,就会成为他的财富。他凭借着这些经验,无论是做咨询、培训,还是实践操作,都可以拿得出手。
4. 品牌
解决了以上三点,下一个问题就是:别人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我?—— 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拓展自己的圈子,向他们介绍你的业务和能力,以及通过朋友间的人际传播、口碑传播,把你的名气打出去。这是面向圈子的品牌塑造。
第二种,就是面向大众的品牌塑造。主要就是做内容输出,比如写知乎、做公众号、做短视频、在各种平台开课……
这也是你在现阶段,可以去考虑布局的。具体而言,有不少小技巧,以后的文章会再详谈。
合作的产品
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自己的产品,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你可以考虑另一个角度:能否通过合作的方式,跟别人“一起”做点东西出来?
我们的能力,大体上讲,可以分成两类:对事的能力,以及对人的能力。
前者很简单,包括创作、执行、策划……就是“从无到有做出一样东西的能力”。而后者呢,则涉及管理、沟通、协调、拓展……亦即“结识和对接人的能力”。
许多人的能力图谱是落在后者的。比如:
旺盛的好奇心,对各行各业都有兴趣;很强的共情能力,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绪,选择适当的反应;时常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能谈得来;……
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就很适合做什么呢?担任商业链条和社交网络的“节点”。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这么几种可能性:
1. 投资
我一向不谈投资理财(因为涉及到钱,为了避嫌),这里简单提两句:其实投资,并没有大家想的门槛那么高,有很多模式是我们普通人都可以去做的。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几个朋友合伙,开一家门店,启动资金需要50万。那么,成立一家项目公司,每人投入一部分资金,按所占比例分得一部分股权。各自承担一定风险,获取分红。再一起雇佣一个人来管理,配一只团队,分一点股权激励 —— 这是很常见的合伙模式。
另一种模式,是做众筹和共创。比如,需要50万,那么公开发起众筹,承诺给予固定比例的分红,封闭一定年限后归还本金。只要事先做好财务测算,控制好风险,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比如有朋友之前做的项目,300万启动资金,5万1份认购,三年后归还本金,每年按投资额分红8%~10%(相当高了)。一出来就被抢光。
当然,这相当于一个理财产品了,背后涉及比较复杂的法律、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也需要一定的营销推广能力。具体不详述,大家可以自行去研究。
2. 组局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通过举办聚会,策划活动,把不同的人整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产生势能,去创造和发挥价值。
像我几位朋友,分别在做读书沙龙、社群、行业聚会,都是一样的思路:把生活中各种具备“创造性技能”的人才聚拢起来,彼此碰撞,产生火花,找到新的合作机会,产出新的内容、认知和行为 —— 这本身就是一个“产品”。
而你要做的,就是担任舵手,建立起一个系统,维持这种整合和聚拢的持存,并把它跟商业链条对接起来。
我在智识营的课上,经常会鼓励大家自己组织活动、拉小群,做一些读书会、打卡群、辩论群,也是一样的:
这些社群可能短时间内不会为你产生效益,但他们本质上是有益的 —— 它们会促进彼此间的交流,让志同道合的人连接起来,提升彼此福利的总和。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成为你的资源、财富和强大的助力。
不妨试一试:去做“连接”,让自己位于连接的节点,慢慢的,日积月累,你会从零缔造出一张网络。
3. 对接
什么是对接?简而言之:找到商业链条中的“不对称”,自己去抹平这种不对称,把资源协调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环节:它们并非核心瓶颈,又确实影响着结果。处理吧,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但完全置之不理又不行。这里,就存在资源调配的“不对称”,也就是你可以去协调的地方。
有没有什么可能性,可以为这些环节松绑、缓解、消除,而又不需要耗费太多成本的?如果这里有需求,你能不能再找到相应的供给?
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
可以不断去拓展圈子、扩大交际面,在这个过程中,多跟各行各业的人交流,找到他们的痛点和需求点,找到他们的工作模式中,那些不太顺畅、空耗精力的环节。然后,想办法把这些环节对接起来。
4. 分发
这是一种比较高端的模式了。
怎么说呢?其实也很简单。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就是工作室。
我有不少朋友是做编剧的,都是写了几年稿子,开始收徒弟、带新人,然后自己跑合作,接活,给徒弟们写,自己就担任指导和总监。
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会再耗费在“创作”上,而是走向商务、销售渠道。一方面,把自己的能力产品化,分解,教给新人;另一方面,自己去跑新的合作机会,再交给新人去落实。
这也就是我所强调的:从个人到系统的转变,不断去推动它更加高效、有力地运转。
5. 卖水
什么叫卖水呢?
你一定听过这个故事:美国淘金热的时代,数十万人蜂拥而至,前赴后继来淘金。这里面,挣到钱的是什么人呢?不是淘金的人,而是在金矿边卖水的人。
同样,市面上可能有许多牛奶品牌,奋力争抢市场,但这里面活得最好的是什么呢?纸盒生产商。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战的美国。为什么美国战后能够发迹?靠出口军事物资。双方打得越惨烈,美国的生意越好。
这种“辅助性”的产业,就叫做“卖水生意”。它的好处是什么呢?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它跟市场是捆绑的,一荣俱荣。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一个市场上如果有10个品牌,它们首先会开拓市场,等开拓得差不多了,开始竞争,最终可能只有一两个会存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每多一个同类品牌,都是一个竞争对手。
但卖水不同。市场上无论是有10个品牌,还是100个品牌,对它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品牌打得越激烈,它的生意越好。甚至,市场上的品牌,在开拓市场、提升占有率的同时,也是在帮它拓展了市场。
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在我熟悉的领域里面,有没有哪些辅助性、支撑性的东西,是我可以去弥补的?
举个例子:我做知识服务,需要的是什么呢?开课、做作业、互动、社群运营的工具。无论市场上有多少家相似的知识服务、教育产品,这些工具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
比如,许多读者会给我留言,说:L先生,能不能把您的文章做成音频?但我自己肯定没时间、没精力去做。那么这里也是一个可能的空间。
再比如,很多平台的原创作者,都多少经历过抄袭、剽窃、洗稿,十分麻烦,那能不能做一个维权的平台,帮助作者去处理这些琐事?
诸如此类。
如果你发现一个市场很繁荣,那么,更好的主意未必是跳进去,而是想办法去帮助里面的人,让这个市场更好地成长。
别人的产品
最后,简单聊聊:如果是对于别人的产品,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更好地把它“卖出去”呢?
提一个我前阵子刚听到的模式,很有意思:“破界”。
什么意思呢?
有位朋友精通此道。他告诉我:许多人其实都有相当强的才能,也有很好的产品,但他们缺乏什么呢?沟通能力。他们不懂得如何找到受众,并把他们的东西“传达”给受众。
所以,他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帮助这些人去“破界”,打破领域与领域、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让信息更好地得到传递。
随便列举几个类似的项目:
帮助手工业者策展、推广、包装,做美学文化普及;把艺术家聚拢起来,做一个“线上博物馆”的艺术传播项目;把不同行业的大咖集中起来,做访谈和对话,录制成节目;包括不少同行做科普,把最新的期刊、文献内容翻译成中文,也是类似的模式。
这也是一个思路:我能如何帮助别人“沟通”?打破横亘在他们跟受众之间那一堵无形的墙?
试一试,也许,你就会从中发现你的价值。
希望以上分享的这些内容,能帮你在这个寒冬里,找到一些启发和方向。毕竟,所有的外部系统,都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停摆。而能够为自己所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脱离系统”而存在。
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系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本文TAG标签:
相关文章:
- [国足]相信科学!科瓦奇以球员、锻练身份包办双冠王,汗青首位
- [国足]退役之后范佩西终于就叛逃阿森纳道歉了,枪迷们还能原谅他吗?
- [国足]尤文战平亚特兰大,赛前C罗一反常态,身边的小球童变成迷你罗!
- [国足]武磊留洋最大收获-中超给你1、2秒思考时间!西甲的残酷是瞬间的
- [国足]场均32+8!伦纳德歇了一赛季关键时刻爆发,马刺对待他不如猛龙
- [国足]西媒专访武磊-在中超可以停球2秒再传!西甲根本不给你时间
- [国足]只能极力限制像阿德托昆博如许的球员
- [国足]首秀轰40+8+6!昔日NBA探花在NBL大放异彩 他曾在哈登头上轰40分
- [国足]GIF-中超又一次神换人!乔纳森替补登场10秒破门,主帅场边偷笑
- [国足]踢欧联!西甲武磊进球获英雄般待遇,拼到抽筋武球王肩伤影响大
相关推荐:
- [中超]给国足1个塞鸟,武磊可被激活 中超提前开赛 大连、亚泰至少3连客
- [CBA]亚预赛-中国男篮48分大胜关岛 曾凡博14+8
- [意甲]全市场:为了防止恰20明夏离队,国米也在关注都灵中场里奇
- [西甲]未来巨星六台独家:亚马尔成年后与巴萨续约6年 解约金10亿欧
- [英超]短短10天,曼联新帅与全队打成一片:会3种语言,球员信服
- [欧冠]马尔基尼奥斯:大巴黎每年都会尝试夺得欧冠,我希望留队再踢10年
- [NBA]76人官方:乔治因左膝骨挫伤将缺席未来两场
- [西甲]世体:莱奥依然在巴萨的引援名单上,球员也愿意加盟
- [英超]英媒:阿森纳球探到现场考察了西班牙国脚巴埃纳的表现
- [欧冠]古蒂:竟然有记者没将维尼修斯排进前十,他要么没看球要么不懂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