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体育 正文

亚博体育:浙报头版头条点赞!平湖林埭派出所“跑”进了村民心里

来源:usportnews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综合体育 时间:2018-12-21 01:57:26
本文由亚博体育2018年12月21日最新报道:

2018-12-20 07:18 | 浙江日报 | 记者 李回雄 陈培华 黄娜 肖未 沈志成 通讯员 任迎春 彭晨

12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跑着跑着,跑进了村民心里——来自平湖林埭派出所的蹲点报告》一文,以下是报道原文:

户籍民警丁秋美最近成了“红人”。

来回3300多公里,丁秋美专程陪“黑户”谢健连远赴广西藤县办户口,时隔20多年帮她找回身份。谢健连没多打一个证明,不用来回跑,一路“绿灯”,6天就落了户。

“最多跑一次”,千里送服务,丁秋美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收到了来自各方的表扬。

面对突如其来的聚光灯,丁秋美回答得朴实:“我们每天都在这样工作,只不过这件事被大家关注了。”

偶然之中有何必然?近日,记者蹲点平湖市林埭派出所,跟着民警走村串户,记录警察故事。

丁秋美所在的林埭派出所,在当地只能算是一个“小所”:17名民警,服务48.5平方公里辖区内近万户居民、4.4万人口。

“为民服务零距离,一丝不苟办小案。”在林埭派出所所长魏洪斌看来,管好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他们最大的事。

“民警多跑了,我们就不用跑了”

要找丁秋美办事,不用再跑派出所。

华丰村58岁的马明华想要补办身份证,丁秋美约他到村部拍照、录指纹,不出10分钟,补办成功。“派出所‘搬’到家门口,民警多跑了,我们就不用跑了,真便当。”马明华说,还不耽误他干活。

和马明华一样,林埭镇北片5个村的近两万名居民都能享受便利。去年9月始,“移动警务室”每月搬到村口,村民与民警面对面咨询、办事。

“做好‘最多跑一次’服务,要量体裁衣。”林埭派出所教导员胡国锋说,镇域地形狭长,南北相距15公里,北片村民来所里办事,最远要25分钟车程,老人办事更不便。

12月16日,周日。下午2时,记者跟着民警丁秋美、沈秋华,将“移动警务室”搬到了华丰村。

林埭派出所民警丁秋美(右)等为民服务现场。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来之前,作为联系华丰村的社区民警,沈秋华在网格微信群里发了“预告”。这个微信群里,每户人家都有人在,方便与民警及时沟通。

在华丰村办公楼,没等桌子摆好,办事的村民就围了上来。“警官,我有两个女儿,想分户,要怎么办手续?”61岁的方引珍携丈夫、大女儿来咨询,带着户口本、房产证等资料。

近段时间,由于政策调整,村民咨询分户的特别多。情况不一,丁秋美将办证所需材料详细告知,并用方言解释再三。

短短半小时,“移动警务室”就为十多批次群众办了事。有村民没带齐材料,丁秋美就在小本子上记录好,“容缺”受理,下次再补。

服务不止送到村口。现场为群众办完事,丁秋美、沈秋华立马走村入户,上门送证件、取材料……

寒风凛冽,一路上记者被冻得直哆嗦。丁秋美、沈秋华警服单薄,但他们马不停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顾不得喝一口热茶。

丁秋美熟悉每一条村道,半天的行程规划后,几乎不用走回头路。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下村多了,路自然就熟了。”丁秋美说,10月推出“周五集约代办”后,他们每周五上午上门统一收集群众缺少的材料、送证件或者为老弱病残上门服务,不让村民“二次跑”。两个月以来,已代办100多件事。

跑着跑着,跑进了村民心里。“小姑娘靠得牢,半夜还愿意出门为我们办事。”说起丁秋美,村民俞留金赞不绝口。

今年初,俞留金母亲过世,次日一早要火化。老俞前一天晚上才想起没去派出所注销户口。“户口注销才能火化,小丁啊,有什么办法吗?”当晚9时多,丁秋美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立马从市区驱车去所里,撇下家里一桌客人。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这对老俞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丁秋美连夜办公,将盖好章的死亡证明交到老俞手上。老俞重重地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在丁秋美的手机微信里,有50多个网格化服务群。工作空隙,她总是耐心解答老百姓的咨询:“所里的老民警总说,做什么事都要将心比心,这是最好的工作方法。”

说这话时,丁秋美的微笑很温柔。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为了我家的一只鸭子,民警这么认真”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12月17日上午,记者跟着48岁的俞晓东,开着巡逻警车来到新庄村,这里是他的“责任田”。

“老俞,你又来走访啦。”“老俞,进来喝杯茶吧。”“老俞,好几天没看到你了。”走在村里,往往没等俞晓东开口,村民就亲热地打起招呼。

“这户人家最近被偷过一只鸭,我们抓了3个小毛贼。”老俞正和记者聊着,女主人周铁梅迎了出来:“老俞,还在讲鸭子的故事呢。”

10月8日下午,周铁梅正忙家务。3个小伙将摩托车一停,摸进了她家竹林。不一会,3人跑出竹林,其中一人拎着一只蛇皮袋,驾车而去。

周铁梅感觉不妙,跑进竹林一看,果然她家养的一只鸭子不见了。骑上电瓶车,她赶紧追了出去。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河之隔的虹霓村,周铁梅认出了停靠在路边的摩托车。“人一定就在附近。”她立马报警。

不一会儿,民警赶到,处警的正是俞晓东。当时,3个小偷正去菜场买下酒菜,被逮了个正着,这只快到嘴的鸭子被“救”了回来。最后,3人因盗窃,还是结伙作案,被治安拘留。

“我真没想到,为了我家的一只鸭子,民警这么认真。”周铁梅笑着说,她从安徽老家到平湖打工20多年了,特别有安全感。

老百姓的感受不会有假。“我们派出所刑事警情少,一年100多起,大多是偷鸡摸狗的小案。”魏洪斌说,许多人可能一辈子就报一次警,只有将小案当作大案破,他们才会信任警察。

三四年前,发生在林埭各村偷鸡摸狗的小案占比不小,约占刑事警情的四分之一。副所长王季华调出了一组数据:2014年23起,2015年32起,2016年19起。为解民忧,林埭派出所推出“捕鼠”行动,专破小案,通过打击,2017年、2018年仅为5起、3起。

如今,失鸡丢狗的烦心事少了。走进林埭镇,主要进出口和路段395个“天眼”织就一张“天网”。

12月15日,林埭派出所值班一整夜,警情数为“0”。

“0”字背后不简单。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前两天,新庄村同心花苑小区一住户报案,称自家金毛狗被偷。民警调看监控后,还原真相:一大早,金毛狗挣脱拴绳,跑出小区,并非被盗。

真相迅速查明,“智安小区”功不可没。新庄村周边集聚了汽车零部件、五金紧固件等上百家企业,租住在小区的人员成分复杂。去年,同心花苑安装了89个治安监控探头,实现小区所有道路、角落全覆盖。

目前,全镇已建成3个智安小区。

再小的隐患也不能放过。林埭派出所牵头,花两个多月,对全镇上千家出租户进行消防整治。记者在同心花苑1号出租房看到,消防器材、应急灯、烟雾报警器等设备一应俱全,电瓶车充电桩也都移到了室外,杜绝消防隐患。

“治安稳,发案少,工作会不会没有成就感?”记者向魏洪斌打趣道。

“不是破大案、立大功才有成就感,能让老百姓睡上安稳觉,我一样很满足。” 魏洪斌回答说。

说这话时,魏洪斌表情很严肃。

“他们把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上”

熟悉徐名扬的人都说他变了。

今年30岁的徐名扬,进林埭派出所工作两年多了。之前,他曾是一名狱警,性格腼腆,不善与人打交道;如今,他作为陈匠村的片区民警,对片区情况了如指掌,很喜欢跟农户拉家常。

徐名扬的转变,绕不过俞晓东。作为自己的师傅,徐名扬没事就黏着老俞问东问西。“师傅做群众工作很有一套,我要学过来。”在徐名扬看来,老民警人头熟、有威信,说话也有分量。

崇拜由来已久。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徐名扬第一次跟俞晓东去处警,一对大打出手的中年夫妻要离婚,可老俞半小时调解下,两人平息怒火,丈夫陪着妻子去了医院,日子又恢复往常。

“先各打五十大板,再用过来人身份聊人生经验,关键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徐名扬现在说起来也头头是道。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真有这么神?记者跟着俞晓东去陈匠村回访了一起由他调解的纠纷。

虽是两年前的事了,可小朱一见老俞,就热乎地握手:“挺好的,没再找麻烦了。”

当时,邻居因小朱家的鸡跑到他家稻田吃谷而怄气,双方你一言我一语起了口角。邻居的儿子还从宁波赶回“帮架”,一气之下叫来挖掘机挖断了屋后的路,此路正是小朱家出门必经之路。前后近邻闹僵,最后报了警。

老俞赶到现场后,开始“庖丁解牛”:这条路属于村集体,小朱家邻居无处置权,以法理服人;再用老大哥口吻耐心开导,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最后“恩威并施”,分析后果。两家虽没立即握手言和,但也平息了“战火”。

小朱说:“民警调解非常用心,他们把工作做到了我们心坎上。”

人心都是肉长的。魏洪斌不经意间讲了一个“法网柔情”的故事,这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魏洪斌抓了“瘾君子”吴某,到案后,虽有现场检测报告书和司法鉴定意见书,但吴某就是不开口交代。

一个举动让吴某转变心意。他丈母娘很疼爱他,却因癌症已在弥留之际。魏洪斌向上级汇报后,担着风险开车带他去送了老人最后一程。回程路上,吴某痛哭流涕,主动交代情况,也非常配合强制戒毒工作。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会抓人心,难事才能拿住七寸。”56岁的老民警盛美良说,务实是他们团队的最大特色,平时工作走心,这次才能“走红”。

53岁的老民警倪美根更有发言权。他20岁参加工作第一站就是林埭派出所,从平湖市公安局退居二线后,他今年10月重回林埭。“我来这里传帮带,就是要把好的风气传下去。” 倪美根说,老民警利用周末服务村民,谁都没一句怨言。

采访行将结束,记者看到林埭派出所墙上贴着“林距离”的标识。“我们党支部主打‘林距离’品牌,一来代表林埭镇,二来音似‘零距离’。”胡国锋说,他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擦亮这块品牌。

说这话时,胡国锋语气很坚定。

本报记者 沈志成 摄

记者感言:蹲点林埭派出所3天,与民警一起接处警、访民情、调纠纷,感触有三。

其一,“小所”也有大作为。派出所只有17名民警。可他们创新推出“移动警务室”“周五集约代办”等便民举措,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将温暖送进群众心里。所小,作为一样可以大。

其二,小事关乎大民生。就采访所见所闻来看,派出所民警每天碰到的都是偷鸡摸狗的小案、鸡毛蒜皮的纠纷,但他们将“小案”当作大案破,专门推出“捕鼠行动”。民警熬红了双眼,就为百姓能睡上一个安稳觉。

其三,小人物也有大情怀。不远千里,户籍民警陪“黑户”远赴广西办户口;不设时限,村民办事可在线预约民警;不漏一户,17名民警访遍全镇每户人家……加班加点是常事,最忙的民警一个月20天在单位过夜。一位老民警说得好,为老百姓多办一点实事,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情怀。

本文TAG标签: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