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西甲 正文

亚博:昔日国脚打黑车翻墙偷跑去喝酒 封闭的海埂基地是噩梦也是天堂

来源:yabo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西甲 时间:2018-12-18 17:31:23
本文由亚博2018年12月18日转载报道:

撰文/李建利

远处的西山,近处的滇池,熙熙攘攘的游客。

没有游玩者会到海埂基地来,只和滇池一街之隔的基地安静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阳光。

滇池边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红嘴鸥,叽叽喳喳的吃着游客手里的面包屑,这里的一切都很难与足球直接有所关联。

不断有车子往海埂基地开,海埂的大门已经颇具现代化,球场上有少量的球队在大声的叫喊着训练。

若干年前,这里的滇池,这里的公园,这里球场,一切都关于中国足球。海埂,也像中国足球“回不去的故乡”一样,深深的烙在每一个中国足球人的记忆里。

海埂基地

那是海埂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吃水靠牛车拉,做饭用肥肉当油,对外联系只能靠电报。

但却是海埂基地工作人员最为幸福的一段日子。

那还是八几年的事。一天,海埂基地放起了鞭炮,基地食堂里也是一片欢腾的气氛。没有什么特别的喜事,只是因为基地工作人员的“孩子们”中国队在比赛中2-0战胜日本队,进军奥运会。基地像过年了一样。

“沈阿姨,为我们高兴吧,为我们欢呼,我们出线了。”张俊秀给海埂基地沈阿姨的电报中洋溢着喜悦。沈阿姨只是海埂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员,“这电报我们单位的人都没发,就发给我了,把我高兴的,叫他们赶快回一个,给他们祝贺一下。”

之所以球员会发给基地的沈阿姨,是因为平时球员都喊她“沈妈妈”,队员们遇到高兴不开心,甚至谈恋爱都会跟他分享。沈阿姨说自己看着这些队员从青年队到成年队,从小孩到长成人,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每次冬训看到沈阿姨,高洪波在离很远的地方就会叫“沈妈妈”。

高洪波第二次拿起国足帅印,就曾带队在海埂基地备战世预赛。

“你们走吧,我跟我妈说会话。”“***在哪”,记者问高洪波,虽然彼时生活很艰苦,但海埂基地的工作人员就像队员的亲人一样。当时的海埂基地还是土场,球员训练特别苦,衣服破了,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就把自己的绒衣剪了,用来给球员补衣服。训练的时候,水也没有,饮料也没有,“都是提前烧开了水,弄几个壶拿几个杯子送到场地上给球员喝,队员看到很高兴。”

沈阿姨也挺爱哭的。

89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1-2不敌阿联酋,看着球员们场地里难受的表情,沈阿姨也没有忍住,“只差一步到罗马的时候,球队失败我们也挺着急的,看着那些队员特别可怜,他们头低着,扭向一边。我都哭了。”

分别的时候沈阿姨也哭,每次海埂冬训送球员的时候,沈阿姨都会流泪。像沈阿姨这样海埂基地的工作人员,从不懂球变成球迷,不计其数。

他们孩子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

12分钟跑与YOYO

海埂基地火过一阵子,因为体测。

甲A时期,12分钟跑以及YOYO体测两个新名词先后诞生,足协组织的冬训体测让甲A各队集中在了昆明海埂基地。

“1988年,坐了三天两夜火车来到海埂,这里见证了体测。”宿茂臻回忆起那段岁月,难说苦不堪言。

体测是甲A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代球员的噩梦。YOYO体测,总有一批球员难通过。这里面,郝海东和高洪波是典型的体能苦难户。

YOYO体侧,一代球员的噩梦。(资料图,地点非海埂基地)

时至今日,郝海东提起体测还念念有词,“你能说跑不过那个就是体能不好吗?体能也不能用田径去衡量。”当时国安俱乐部为了帮助高洪波通过体测,专程为他聘请了一名田径教练。

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去讨论体测的好坏。“YOYO体测就是在昆明海埂第一次实行,全是YOYO滴、滴的声音,每个场地都在干这个事情,以前都是煤渣跑道的球场,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个队接着一个队跑步,一直到下午,每天一个一万米。”长期跟队的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有的人把海埂当成噩梦,但对我来说那却是天堂”,区楚良所说的很多人的噩梦大多数都关于体测。他口中的天堂,是因为海埂这个地方拥有着太好的足球氛围。

12分钟跑流行的时候还在90年代末,就算是单纯的跑步,海埂的球场边也站满了球迷,球迷翘班去看球员跑步,“看台上全是人,树上也有球迷爬上去,平场地时堆起的土坡也都站着球迷看球员训练。”老球迷回忆道,2000年以后还是如此。

如今,YOYO体侧已成回忆。

“那个时候球迷真的很疯狂,从昆明市区骑着自行车前往海埂基地,在球员经过的大门外围满了球迷,球员要通过那道门去训练,球迷蜂拥而至,那时候的女球迷特别多。”昆明的媒体人也同样说到。“我媳妇就是在那认识的。”

当时的海埂基地交通不便利,也处在昆明的郊区外,旁边不远处就是村落,球员来到这里就意味着要过很久的集训生活。

封闭与黑车

所有关于海埂的报道里,几乎都会提到“大铁门”和“狼狗”。时至今日,大铁门和狼狗早已不见踪影。但这两个词却是封闭的象征。

到体测那个年代,海埂与外界的联系从电报变成了一部插卡电话。

海埂基地里,只有一部磁卡电话,所有的球员都只能用这一部电话跟外界联系,时长会出现排队的情况。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生活,很容易让球员厌倦,球员翻墙逃出去也成为了当时很多人私下里达成的共识。

提到当年的海埂基地,便是封闭的代名词。

球员多,住的地方也相对集中,各个楼里面的球员在无聊的时光中就会互相串门,约着一起出去。“晚上的时候海埂的大铁门会锁着,国脚们晚上喝完酒回来翻墙进来也是常有的事。”昆明本地的媒体人说,那个时候球员出去玩是常事。

而在夜场里撞见知名球员在当时那个年代也不足为奇了,90年代的时候,昆明五华体育馆球场有跳舞唱歌表演的地方,很多昆明本地球迷也经常去五华体育场踢球,在踢完球之后一起喝酒放松,偶有听到看台下面的娱乐场所的服务员说自己见过国家队的球员,“我们都不相信,说她吹牛”老球迷说,服务员就把笔记本拿出来,上面有很多国家队球员的签名。

大铁门锁不住球员的寂寞,狼狗也看不住他们逃出去的心。

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所有的娱乐只有出去唱歌、吃饭以及打游戏。由于海埂基地离昆明市区较远的缘故,也就滋生了另外一个行业,黑车。

时过境迁,海埂基地以及周围的很多东西都变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基地里面仍旧在问你“坐车不?”的黑车司机。

黑车司机回忆起自己拉过的球员及教练。

有路的地方,就会有车。

“安贞焕、李铁、唐尧东、李章珠。”不是球迷的他却能叫出,“亚泰、超越、建业、力帆、松江、延边、贵州、宁夏、实德”横跨甲A中超甚至中乙的队伍。

不管是球员还是教练,上车后都是喜欢打电话,有了电话的年代已经消解了一大半的寂寞,“曾经有次听到某著名球员在车上说‘怎么不好好踢,你不好好踢想进来我有什么办法’”,用黑车司机的话说,他们听到了很多不该听的话,但听过了就忘了,也不懂其中的含义。

他更喜欢聊球员出去吃东西,“球员出去基本上都是吃东西,基地虽然好吃,但谁也受不了天天吃。”“原来都是那种三个轮子的车,海埂附近的商场球员们想去的我们都知道,他们不愿意走,都是让我们开进去。”而海埂基地也默许了黑车的存在。

海埂此前是国字号的常备冬训地点

后来由于翻墙出去的人太多,各个队加强了管理,出台了很多禁令。黑车就成了球员们出行的唯一工具。“翻墙是有这么回事,但是后来楼层高了加强管理之后就没了,一般封闭了也就出不去了。”

像黑车司机李师傅这样的人大多数来自基地不远处的海埂村,海埂村为了顺应海埂基地球队的发展,衍生了黑车司机和饭馆老板。

在海埂训练的不仅有中国球员还有外国球员,韩国球员更喜欢吃泡菜和料理。“韩国人喜欢吃泡菜,他们每次出去吃都是去固定的地方吃料理,反正他们钱多,还请我们吃过,但我们吃不惯。我认识安贞焕的翻译,安贞焕每次出去的时候都会打电话让他的翻译跟我说,拉到地方之后还要等他们,再把他们拉回去。”李师傅愤愤的说,“才要100块钱来回,我自己还要交停车费。”

海埂基地45年历史迎接了多届国字号球队

虽然叫黑车司机,但他们的价格却不黑,还是有着乡下人的淳朴。除去吃饭,李师傅拉的最多的就是带球员去打游戏。“男足都差不多,那些U15的孩子要去打游戏,要借我们的身份证开卡,我说不借不借自己去。”

训练结束,黑车司机们会在训练场边聊天,看到熟悉的球员招呼过来,球员看到教练在旁不好意思的说“不去了”。

“封闭,天天把他关起来是不行的。外国球队没有管的这么严的,管的严也不行,我知道的。”李师傅突然感慨到,他倒是经历过不少球队的变化,就像他自己的车一样,不断地更新换代。

李师傅突然说起安贞焕,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以及大连实德。听到已经没有这个队的答复,“老了,都不来了。”他喃喃道,也不知道是在说他自己,还是再说他经历过那些中国足球。

人口贩子

海埂之所以火,跟那个年代中国足协的规定有很大关系,再加上昆明特有的高原气候,让海埂在职业联赛初期成了球队扎堆训练的地方。

“以前整个冬训必须全部在海埂,那时候是中国足协集中冬训,还没有红塔,也是分批来的,比如甲A球队先来一个月,完了甲B再来,然后中乙。”据云南当地的媒体人介绍,集中训练中国足协还专门派官员来做冬训督促工作,组织比赛。简称冬训办。

职业联赛初期,由于资金有限,大部分球队都会选择在海埂冬训。

由于冬训办的存在,海埂里的球队也有了被管理者条条框框的约束。最让球迷激动地莫过于冬训后期的“小甲A”比赛。

在海埂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十天基本上就是以比赛为主,由于有冬训办的存在,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冬训办的头上,冬训办负责编排赛程,当时还是甲A,也就是所谓的小甲A比赛,天天都有比赛可以看,联赛其实就是那里面的缩影。

只有有些队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确定外援。在海埂选外援,是早期职业联赛在海埂的一大风景。

早年间,信息不发达,每个队选用外援的方式简单粗暴。海埂基地在这个时候多了很多“人贩子”,他们没有什么信息源,只能到海埂基地来碰运气。“全部球队都在海埂,就形成了一个什么现象,中国初期的经纪人,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组织了一帮外援,组一个队杀到海埂基地,开始和俱乐部的人聊,需不需要外援。”

俱乐部在海埂冬训,就经常有外援前来试训。

说这话的记者也曾经充当过这个角色,“也不是我运作的,因为经纪人找到我,只有两个人非洲外援,让我接待一下这两个外援,找球队试训,经纪人给这两个外援80美金一天,在海埂住上个把月,行的话就留下来,不行的话就回家。”

整个海埂基地,内援外援全部交织在一起,像一个市场一样。而这些球员本身的职业更是让人称奇,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国家是泥瓦工、业余球员、出租车司机,到了中国就很有可能变成职业球员。

“联赛初期,没有特别好的资源,那个时候只要能找到老外面孔,能踢两脚球都想来试试,那年间流行着一句话,‘人傻钱多,速来中国’,外国人拍电报给家乡去,叫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中国踢球,这边的钱太好挣了。”参与过这种交易的人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也被叫做“人贩子”。

8000足记的假新闻

有一群人其实始终贯穿在海埂的各个故事里,就是记者。

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一句话,“不上海埂就不算真的足球记者”,那个年代是不是真的有8000足记?“2000年开始我跑足球,刚好经历了那个最火爆的冬训年代,至少有四五百人。”

基本上大点的报社都会派记者去海埂,海埂周边的酒店全部住满,大多数记者都住在名声在外的“环碧小墅”。记者回忆起那个年代不禁笑了起来。

“2000年左右的时候,网络不是很发达,环碧小墅里面有一根传真线,大家都是手写,稿件要传回报社,那根线非常抢手,因为只有一根所以要排队,排队传文字图片。环碧小墅就是一个新闻的集中地。”

冬训的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球员寂寞的同时记者其实也一样,“记者在这边住一个月,刚开始前十天挺兴奋的,后二十天写什么,没什么东西可写。所以当时假新闻泛滥。因为环碧小墅里的记者太多了,很多新闻都是大家聊出来的,可能也不去证实,就躲在里面写。”采访过当年盛况的记者介绍,由于假新闻就发生了当时很有名的约架事件。

国足12强赛期间,仍有大批记者聚集在海埂。

时任四川全兴队主教练塔瓦雷斯,因为听说了一名记者写的假新闻,就要和当时那名记者约架,塔瓦雷斯也留下了那句经典的话语,“我要向一个男人一样揍他。”当时也引发了记者圈内的轰动,很多人来环碧小墅围观,最终却不了了之。

记者多,信息流通不发达,报纸需要版面,球迷也关注。那个年代的新闻报道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几百个记者在那,就那么一点内容,记者开始分拨,每天报纸的版面留很多给前方记者,但其实前方也没有那么多新闻元素,每天都是正常训练也没有那么多花边新闻,就出现了很多杜撰的稿件。”

采访过当年盛况的记者描述,记者的生活上午一起喝茶,踢球,自娱自乐。还有一项固定的任务,就是帮助球队出黑板报。

因为冬训办的存在,要求每个球队周一出粉笔字的黑板报,爱国主义教育或者是训练相关,需要字写的好还会画一些东西,黑板报的任务大多都落在了本地的随队记者身上。

足够多的足球资源,让海埂这个地方也成为了很多年轻足记梦开始的地方。

虽然长与孤独为伴,一名国安的跟队记者想起那段岁月并不觉得苦,“有一年大年三十,跟着国安队在海埂基地里放完鞭炮,吃完饺子,发现自己没有住的地方,也打不到车。就自己一个人背着包,从海埂基地往回走,顶着星辰自己一个人走在滇池路上,也不知道苦,就想着回去写一篇稿子。”

孤独是常态,但是他们的文字记录下了海埂,记录下了关于中国足球的记忆。

回不去的故乡

从回忆里走出来,发现没了大铁门、没了狼狗、没了体测那个灰头土脸的年代,也没了环碧小墅以及曾经文字里记录的一切。

海埂的基地里还有着训练的球队,但不会有追随而来的球迷,即使国家队来到这里,也有人会问一句,“他们是谁”。

海埂基地也从封闭慢慢的打开了“大铁门”,基地里的条件在一次又一次的翻新后变得越来越好,往常没有球队来冬训时,基地也向昆明本地球迷开放。海埂也从单一的足球慢慢转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基地,游泳、散打、篮球、高尔夫,孙杨也是这儿的常客。

基地门口原本熙熙攘攘的夜市摊位也被整齐划一的绿化带所取代,小餐馆也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被拆迁淘汰。现在路过海埂,除了以往冬季能看到的红嘴鸥,这里再也看不到当初的不一样的关于足球的“繁华”。

海埂,对外地来这的人,已不单单是足球了。

如今的的海埂基地,早已时过境迁。

昆明人喜欢足球,没有职业足球的日子里,所有的业余球场都会人满为患。常年适宜的温度,也给踢完球疲惫的人带来了一丝晚霞。

没有那个年代的自行车和三轮车,但不影响昆明人对足球一直的热爱,但海埂,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再过一段时间,中超和中甲的球队会陆续抵达海埂进行第一阶段的冬训,恢复和那个年代不一样的热闹。就像每年冬天都会来这过冬的红嘴鸥一样,过了这个温暖的冬天它们就会离开。

有句话一直很火,“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虽然那个年代的记忆还能断断续续的找到,但可能再也回不去那个年代。每个球队都在代表自己的城市在打拼,而故乡海埂一直都在那里。

昆明海埂基地的负责人说,“海埂基地见证了中国足球的发展和衰落,它永远是中国足球的符号。”

我们一直都在赶路,但记得想家。

2019年亚洲杯开战在即,腾讯体育《寻找中国足球地标》系列将会再现国足历史记忆,重新翻开那些写满辉煌和悲伤的特殊地标。

相关阅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本文TAG标签: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