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体育 | 最新更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德甲 > 正文

亚博:黄山之巅,顶风傲雪“观天人”

来源:yabo 编辑:U体育 所属栏目:德甲 时间:2018-12-19 15:33:31
本文由亚博2018年12月19日最新报道:

新华社合肥12月18日电(记者汪海月 张铮)一场雪后,海拔1800多米的黄山气象站观测场寒风凛冽,白雪皑皑。一大早,55岁的气象站观测员程乔峰戴着头盔,一边用锤子敲掉阶梯上的冰块一边爬上7.2米高的风塔,用热水消去塔顶风速风向传感器上的雾凇。此时,温度计显示零下6摄氏度,最厚的雾凇达11厘米。

“传感器上结的雾凇必须及时清除掉,保证气象数据的准确性。”程乔峰说。自2011年来到黄山气象站,他在此工作已近8个年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程。

始建于1955年的黄山气象站位于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自1956年1月起正式开始每天定时进行天气观测并对外发报。全年不间断的气象数据背后是日夜坚守的一代代观测人员。

一场雪后,海拔1800多米的黄山气象站观测场寒风凛冽,白雪皑皑。新华社记者邬金夫摄

如今气象站共有6名观测员,最大的57岁,最小的29岁。都说“黄山可看不可留”,平均每年有259天都是云雾天,但这群“观天人”每月一留就是22天,顶风冒雪,观天辨云,在黄山之巅记录下万千气象。

观测室是观测员在观测场之外的“第二战场”。桌上6台电脑一字排开,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实时气象数据。

“从早8点到晚8点,每隔3小时就要准时录入数据,系统会自动发报到安徽省气象局,每到整点还要检查数据是否正常,保证不能有一点差错。”程乔峰早已把每天的工作流程熟记于心。电脑桌下磨破的地板是观测员们长期默默驻守的最好见证。

气象观测员程乔峰(左)和同事范东福在维护设备。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

如今除了云况和天气现象需要人工观测,其他都由监测仪器自动记录上传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串串气象数据不仅对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也为景区生态和旅游提供重要气象服务。

除了黄山气象站,观测员们还要负责黄山7个区域站的设备维修,最远的玉屏站要走4.5公里的山路。冬天下雪,山路结冰崎岖难行,观测员们要背着近40斤重的设备,到的时候头发上往往结满了冰碴。

冬有严寒风雪,夏有电闪雷鸣,观测员们早已见惯了山里各类恶劣天气。每年三四月,6名观测员要赶在雷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景区索道支架的防雷检测工作,这些支架架起了人们进山观景的通道。

从缆车里向外望,支架四周都是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山林。由于山地上早已找不到曾经修建支架用的栈道,观测员得坐着索道检修车到达支架顶端,再沿着梯子爬下去,用防雷检测仪检测支架的防雷接地情况。

“最高的支架近70米,相当于20层楼高。爬上去脚下就是万丈悬崖,检测时能听到山风在耳边呼啸。”程乔峰说。

黄山有3条索道外加一条地轨,最多的一条索道有18个支架。观测员们利用下午5点索道停运到天黑前的一段时间抓紧进行检测,全部完成需要一个多月之久。

高山上不仅有严寒、暴雪、闪电,还有长年的孤独。

始建于1955年的黄山气象站位于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新华社记者汪海月摄

“工作八年,我只下山回家过年了一次。”程乔峰虽然家住黄山市,却因为过年值班,错过了和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团圆。“越到节假日,游客就越多。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忙碌,遇到年三十值班,匆匆扒上两口年夜饭,就要赶回岗位。”程乔峰说。

心怀愧疚的他只能时常和家里通电话,关心妻女和年事已高的母亲。“家里人一直牵挂着我,也给予了我理解和支持。”这份支持让他得以全心驻守。

气象观测员程乔峰在黄山光明顶维护设备。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

从观测室步行几步就是程乔峰的宿舍,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布置得简单整洁,透过窗户就能看到黄山的日出云海、奇松怪石。不上班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上上网、看看书,和家人视频通话排解孤独。

“气象观测员一直在默默服务,他们提供的基础气象数据是中国气象观测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山气象管理处副处长吴奇生说。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新华社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2-2018 U体育 版权所有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