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贸易摩擦涉及的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70%,这样的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过。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性,必将延长次贷危机以来的“大平庸”周期。
12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发布《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大摩擦”与“大调整”的世界经济》称,这场逆全球化的“大摩擦”将导致全球的大调整,而这一调整也只是从旧的不平衡走向了新的不平衡。
报告指出,美国外部不平衡问题并不会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也将在不平衡中继续向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表示,只要美国国内储蓄小于投资,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美国经济必然长期面临外部逆差,再加上美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禁售”,次贷危机之前不平衡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措施割裂了现有的全球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存在被割裂成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两个贸易圈的风险;区域贸易协定(RTA)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多边贸易协定,如世界贸易组织(WTO),而双边自贸区协议有碍第三方市场进入,导致全球分工体系的重新配置和供应链的缩短。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摩擦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内部需求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王晋斌指出,贸易摩擦将导致全球贸易量缩减,压缩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市场。一方面,关税及非关税措施会抬高进口商品价格,另一方面限制投资的措施必然导致长期国际资本跨境投资的缩减,打乱市场生产的全球化分工。
另外,在贸易摩擦下,降低税率比如公司所得税成为一种吸引外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时尚手段,迫使财政赤字经济成为一种“潮流”,从而倒逼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度的税收体制改革。
报告认为,更大程度地拥抱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俱乐部式”自贸区的唯一办法。只有更大地开放,更多地参与形成和采纳区域或国际标准,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冲突与大摩擦”,才能更好参与全球竞争,并在全球化重塑中分享经济增长的动力。
报告还指出,在大摩擦的大背景下,技术将变得更加稀缺,自主创新将成为主旋律,增加研发、提高研发水平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提升技术的关键因素。
此外,报告认为,虽然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巨变,美元主导、欧元追随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体系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正在出现一些新现象。
一是随着美国政府债务不断增长,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量在边际上快速递减,与此同时,持有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比例也在下降。这表明美国政府债券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有利于降低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程度。
二是世界各国采取各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显著减少,从2008年的65个减少到2017年的40个,盯住美元汇率的货币数量从2008年的36个降到15个。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与欧元挂钩的货币数量在过去十年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是28个,2017年是27个。
王晋斌指出,特朗普上台后强调“美国优先”战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也让位于一己私利。例如,频繁使用金融制裁手段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近年来对委内瑞拉、伊朗、土耳其、俄罗斯等国采取的金融制裁行为,一方面对制裁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甚至演化为地区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迫使这些被制裁国家放弃美元支付手段,采取其他一揽子货币来支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