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运-变化中的小家与大国
话说春运
变化中的小家与大国
1月21日,2019年春运拉开帷幕。在40天内,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9亿人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春运40年巨变的背后是一个流动的、不断进步的中国。
“爱的行囊”浓缩小家的奋斗
郝雪梅
春运期间的火车站,每个人都背着行囊。读研究生的女儿给母亲买了一支网红口红;在宁波工作的小伙子给母亲带了两盒野山参,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湖南湘西的一位务工人员给母亲带了治疗气管炎的药品……
春运数十年,一个重大变化是旅客们带着的行李从大件的被褥卷,演变成如今的各种礼盒。大家把对亲人的爱都装进了行囊里,而行囊是对家的浓情。
从便捷、轻松的角度看,“肉身带行李”确实不划算,比如商业发展了,礼物在很多地方都能买到;加剧了客运的压力,不仅导致运力紧张,还降低车厢内乘客的舒适感;沉重的行李箱给返乡的人增加了劳动量……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效率的角度去理解亲情的厚重。沉重的行囊,回家的路,二者合在一起就有了特殊意义——我们背着的更是一种深情的凝望,传达的是对亲人的情感。自己在外辛苦一年,亲人在家盼望一年,双方的情感需要某种介质来传递,也需要一个出口来表达。在不善于表现内心情感的中国人身上,“千里鹅毛”与厚重行囊一样,交织着的是深藏内心的情感。
正如我们大口吃饭,母亲会开心地觉得我们接收到了她的关爱一样,虽然车厢拥挤、行李沉重,但那份感情包裹其中。行囊随着社会发展在变化,也是我们一个个奋斗者和家庭经济能力变化的缩影,但不变的,永远是乡恋与亲情。
“春运一分钟”展现的速度与激情
朱丹
一分钟,春运路上会发生什么?复兴号高铁运行5833米;地勤机械师检查零部件325个;上海虹桥站850名旅客刷脸刷证进站……这一个个“一分钟”组成了我们安全舒适的回家旅程。
近日,央视新闻推出微视频《春运一分钟》,一个个小片断中,展现了流动中国的速度与激情。
这部短视频虽然只有两分多钟,但却让人看到了科技的发达。比如紧张有序的安检通道、刷脸进站、自助取票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铁路服务中,成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这背后是我国的科技实力。
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奉献与坚守。比如,12306互联网售票、车票实名制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让我们实现不再排队、黄牛大大减少。
春运在岁月中历练成长,越来越展现出成熟的服务。客服、安检员、铁路线路工、卸污工、地勤机械师等,每个岗位都紧张有序。这些有条不紊的劳动者,举手投足间都体现出铁路职工的业务水准与服务技能,更展现出积极、热情和温暖的精神素养。也正是在不同环节的服务中,旅客们越来越感受到铁路发展带来的便利与获得感。
我们的春运,每一天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一分钟组成。这得益于铁路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规划一一落成。
“反向春运”照见发展印迹
余明辉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全国范围内“反向春运”特征明显。除夕前一周,前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0%。同时,节前还存在客流由特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向周边城市迁徙的特征。
反向春运既可解决抢不到火车票的难题,又降低出行之苦、提升体验,更能减轻运力压力,优化春运资源。相关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和倡导“反向春运”。
然而长期以来,“反向春运”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中,老人固有的儿孙承欢膝下才叫团圆的传统思维是重要因素;此外,到大城市过年,花费并不比传统的回乡过年少,也是很多家庭考虑的原因。从更深层面看,大城市就业、落户等难题长期存在,年轻人自己立足都难,更难有余力为父母等家人安排在大城市过年过节。
如今,“反向春运”凸显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们思维观念的转变。比如,近些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增加了数以亿计的新常住城镇的农民工,这就为“反向春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而国家经济、社会等全面发展进步,无疑是“反向春运”的坚实基础。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