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他不负父亲期望,赤诚报国,明志兴学,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支持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香港工商界优秀代表。
王宽诚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摄
1985年,年近八旬的王宽诚倾其财力,拿出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这位出生于浙江宁波的老人明确地说,要拿这笔钱资助内地和港澳优秀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
为国育才是他魂牵梦萦了多年的愿望。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激荡着王宽诚的赤子情怀,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祖国建设最缺的就是高端科技人才。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主任邢福忠对当年王宽诚的教诲记忆犹新:“先生曾说,没有发酵粉就做不成面包。国家建设没有人才怎么能搞呢?为国家培养人才,就是为国家找发酵粉。”
截至2017年12月底,基金会在海内外设立的资助和奖励项目达50个,累计7500多人次受益。
从实业救国到科教兴国,王宽诚的报国之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就开始寻找一条为民族崛起、国家兴旺作贡献的通道。
1949年,北上参观东北解放区返港后,他发表了《北行见闻》,宣传并赞扬解放区新面貌,对港澳同胞了解时局、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产生了很大影响。
抗美援朝时期,他出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并带动香港各界人士购买内地所需物资捐献给祖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他特地开辟远洋航运业务,为国家输入民生必需品。
“个人事业是鱼,国家的利益是熊掌,我是舍鱼而取熊掌。”王宽诚曾说。
在自己担任会长的香港中华总商会内部,他积极宣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为香港工商界人士参与内地改革开放搭建平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80年的人生历程中,王宽诚将个人发展紧紧地与国家、民族连在一起,临终前留下的话是:“我岁数大了,就是想为国家多作贡献,其他无所挂念。”1998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编号为465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宽诚星”。王宽诚的崇高精神将如同这颗遥远太空中的星辰,永远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30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