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2月29日电(记者袁波 胡旭)生产出国内首台大功率电子枪高压电源,研制出国内首套高性能12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电源……
1996年创立于四川德阳的英杰电气公司从一个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多个国内领先技术,多款工业电源打破外企垄断,源动力在哪儿?
隆冬时分,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英杰电气,没有开灯的办公楼大厅有些冷清,往来员工身上的蓝色工作服包裹着各种颜色羽绒服和棉袄。
“今天很冷,公司没开空调,可能会给外人‘抠门’的印象,但员工都把公司当成家一样,能节约就节约。”副总经理刘世伟笑着说。
走进车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标语很醒目。贴片机、焊接线、组装线上200多位工人在1.5万平方米的车间里忙碌……
“挂标语是一种鞭策,因为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英杰电气。”董事长王军说,“创业失败大不了开家电修理铺,不创业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当年离开国企和工程师周英怀一起借钱创业,专注工业电源领域。通过研发功率控制器赚了第一桶金,初尝自主创新的甜头。
然而十年后,英杰电气遭遇瓶颈,仅靠功率控制器,销售收入浮动在1000万元左右。2006年开始光伏热,但国内多晶硅项目的还原炉电源几乎被外企垄断。“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创新突破,并在2008年研发成功,但连试机的地方都没有。最后还是光伏领军企业之一的通威集团给了试用机会,一炮打响后,我们很快在业内建立了口碑。”王军说,最终实现了该产品的国产化,价格约是进口的四分之一。
在一台电源产品前,几位工人正在调试。“程序设置好后同型号产品就可以通用。”技术中心系统组工程师王建锴说,这批编程直流电源是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材料设备制造厂商生产的电源设备,它耗费了同事七年的心血,在和外企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胜出。
↑生产人员正在进行系统整机调试。新华社记者袁波 摄
制胜的“最强大脑”就在技术中心,“无技术何以谈质量,无质量何以求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小企业也要在研发上“大投入”,英杰电气每年拿出约9%的营收投入研发。在没开空调和灯的办公室里,负责研发的总经理周英怀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膀以示歉意,“我们是搞技术的,做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光伏逆变器兴起时,英杰电气投入近千万研发,但因为没有技术上的绝对领先,产品也不能保证足够的利润,只能放弃。
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受到国外对中国光伏企业实行“双反”政策影响,国内光伏行业受到冲击。
“当时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公司光伏行业产品占比为80%至90%,2013年至2015年业绩持续下滑,2015年跌到最低点。”王军说。
“不能等死,不能关门让员工失业,只能创新求变,我们拿出全部家当投入创新开始二次创业。”王军说,公司积极调整产品战略,通过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创新升级改造、积极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和变革公司组织机构来推动创新。
自主创新让英杰电气再次走出低谷:2015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大功率电子枪高压电源;研发的高精度、高稳定编程直流电源产品2017年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商大批量供货……
“我不能算是企业家,就是经营着一个摊子,做‘小而专’的事,所以‘抠’啊,艰苦奋斗嘛!但22年来自主创新的观念没有变,42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占三分之一。”王军说,创新要有价值,创新是驱动轮,客户需求是转向轮,双轮协作好才能制胜。
“如果某个领域的工业电源市场被外企垄断,我们就努力去用创新弥补技术差距。”王军表示,目前英杰电气在光伏、半导体、钢铁冶金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2015年至2017年英杰电气业绩大幅增长,去年营收2.77亿元。“预计今年营收和净利润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貌似‘抠’,但我们力所能及给员工最好的待遇。”王军说。
下午6点多天已黑,当记者起身离开时,办公大厅居然一片漆黑。刘世伟连忙说,“不好意思,员工们都习惯了随手关灯。”
在手机电源的照明下走过长长的走廊,走出办公大楼时,记者回头发现,技术中心和车间依然灯火通明……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