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兴起给许多行业插上了“共享”的翅膀。有了翅膀,共享经济也顺理成章地飞了起来。
短短几年时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篮球……处在风口上,诸多项目只要借“共享”之名都能轻松拿到高额融资。一时间,共享经济成为了资本青睐的“香饽饽”。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共享单车可谓一面旗帜,一度跻身“新四大发明”行列,并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这让整个共享经济备受推崇,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百亿级的资本投入,让共享经济一直都是红红火火,风风光光的。但情况从2017年6月份突然起了变化,共享经济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倒了,70多家共享单车接二连三地“完了”。如今,也就橙、黄、蓝三种颜色还比较活跃。
共享单车的“巨头”虽然活着,但情况并不好。今年4月,摩拜单车率先“卖身”美团。近日,ofo也因陷入押金危机而前路迷茫。日前,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宣布辞去CEO职务,虽然摩拜回应称属正常业务调整,但时间节点难免引人联想。相比之下,ofo的创始人戴威发出“为欠的每一分钱负责,勇敢活下去!”的宣言则显悲壮。悲壮之余,1200多万排队退押金的用户让宣言略显单薄、无力。
行业衰退和创始人撤退,让公众和媒体对共享经济产生了悲观情绪和负面论调。网络上充斥着“死亡名单”、“被判死缓”、“共享单车坟墓”、“路在何方”等字眼儿,将还“健在”的共享经济“埋了”。
从“捧上天”到“埋入地”,前后也就不到两年时间。
市场是需要信心的,资本也是需要预期的。“捧上天”无疑加剧了市场和资本的盲目性。有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甚至在没搞清楚“共享经济”概念和实质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共享经济市场;有的则不顾市场需求和实际条件,比如悟空单车最早在重庆开始投放,真拿单车当“悟空”了,以为能翻越重庆的重重山脉。
被推上风口之际,受到了资本的狂热追逐,让共享单车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也陷入了自满和幻觉当中,以为在资本的助推下一路狂奔,就能越跑越快,却忽视了管理、运营、维护等诸多现行共享经济模式的弊端,结果因为运维成本高居不下,资金链断裂,而引发了倒闭潮。
大量的共享单车被拉到停车场日晒雨淋,变成废铁,让共享单车企业陷入了市场规模萎缩—资本撤退—资金断裂—市场规模继续萎缩的恶性循环中。有人说,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但这种浪费恰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发选择,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也是对盲目竞争的及时止损,保护了更多资源。
如果说“捧上天”引发了市场盲目,那“埋入地”则又是无视市场规律的发泄。这种唱衰论调既无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容易扼杀市场蕴含的机遇。
每个行业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目前的共享经济模式来看,受到资本追捧,促使行业野蛮生长、加速竞争,这是新型模式与资本互相助长的必然结果。而潮水退去之后,共享经济模式中企业迎来洗牌后逐渐回归理性,进入几家“巨头”竞争并行发展也是情理之中,这正是市场趋于进入理性成熟的表现。
共享经济模式从资本跟风、恶性竞争中给我们留下了警示和经验,这既是教训也是财富,避免了行业再次踏入恶性竞争的河流。
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初衷是为了能够最大效能调用闲置资源而产生的,能够实现资源最优利用。从共享单车实现了“改变最后一公里”交通状况来看,共享经济本身蕴藏着改变社会的巨大能量,只是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所做的探索是曲折的。所以,不能因为遇到一些问题就扼杀共享经济的概念。
经历了大起大落,日趋成熟稳定,共享经济迎来了拐点,也即将进入下半场,而在下半场的序幕即将拉开之际,不因成就而吹捧,不因曲折而唱衰,是我们首先应该吹响的“开场哨”。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同时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央视网”查阅。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