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潘家华对于成都的了解与关注,早在十几年前府南河治理之时便开始了,作为长期致力于环保政策研究和管理的专家,他对成都有这样的评价,“完全能感受到成都对于环境质量的决心和领悟。”
如今,再次关注成都,潘家华更看好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 12月28日,在中国城市论坛2018的分论坛“公园城市论坛”现场,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的潘家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对“公园城市”建设进行了解读。
在潘家华看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公园城市。“再高的城市质量,落不到人的身上就是空的,而公园城市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公园城市绝不是单一指标
公园城市究竟是什么形态?
潘家华从他的理解做出了解释,“这样的城市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于一体,应该是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应该是有一定适合人居又适合产业发展的和谐建筑比例关系,更应该是开放的。”
事实上,城市的发展也有很多明确的指标,比如生态城市、卫生城市……潘家华说,“这些指标都是相对单一性的,而公园城市绝对不是单一的指标。”
那么,园林城市和公园城市有什么区别?“园林城市不是单一指标,是空间结构,但和公园城市概念比起来仍然有差异。”潘家华分析到,公园城市更具有开放性。
换而言之,公园城市的“人民性”尤为重要。潘家华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高的城市质量,落不到人的身上就是空的。”
的确,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公园城市的打造也是一个多元融合体,公园城市必然离不开“人”这一要素。“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发展,这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指向所在。”潘家华说到。
城市的公园化与公园的城市化
“公园城市不等于公园与城市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绝不是在城市里规划建设几个公园这么简单。那么,公园城市怎么建设?这也是潘家华在论坛现场抛出的第二个问题。
他分析,“公园城市并不指向公园,最后落脚还是城市,城市就是要发展、要产业、要创新、要有适宜人居的环境。”
换个方式来说,公园城市也是“公”“园”“城”“市”四个字的综合体,即公共、生化、生活、生产于一体,这是一个各类功能相互协调、复合性高的系统。因此,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潘家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类比,“我们公园城市建设就应该是城市公园化、公园城市化。”
具体而言,城市公园化,就是要做到产业、住宅形成符合公园城市的要求。“道路交通、居民住宅的节能都应该遵循不对环境造成大破坏的原则,要从高污染、高排放转变成低能耗、低污染生态化产业构建。”潘家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园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其中,城市的发展是重点。
而至于公园城市化,潘家华则建议,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未来,中国要对世界拿方案,公园城市就是属于城市化发展很好的中国样本。”
成都已形成公园城市雏形
建设公园城市,成都已经走在前列,潘家华评价,“成都已经是公园城市的雏形、或者公园城市的标本。”
当然,已有“雏形”还不够,公园城市的建设还需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持续发力。
对此,潘家华从三个测度进行了分析,第一,要以人为本,“再高的城市质量,落不到老百姓的身上就是虚的空的,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要生活得幸福与高兴,公园城市一定要满足这样的要求。”第二,需要有好的环境,绿水青山的面貌需要保存与延续。第三,要有活力,“这样的活力表现在经济的活力、交通的便捷、文化底蕴传承等方方面面。”
潘家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园城市的高质量,一定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现在,成都可以总结建设公园城市的经验,然后借鉴给其他的城市。随着成都逐步建成公园城市,将是城市化发展很好的中国样本。”潘家华说到。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