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雪(中)和团队成员。
夜色中的“北斗”楼。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胡达平 段路遥 胡浩巍 岑宣宇 长沙报道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在北斗科研群体中,有这样一支“北斗铁军”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从几个人的课题组,24年来专注北斗系统建设,成为拥有4名国家级专家、近300余人的军民融合大团队;
他们在北斗系统建设中始终鏖战前沿,是北斗三号系统卫星信号收发业务载荷、地面运行与控制系统研制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他们勇担开路先锋、坚持自主创新,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取得系列重大成果,为北斗三号系统开通作出突出贡献。
意志如铁、攻坚克难,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
2018年底,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与时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导航中心”)迎回了久别的“孩子”——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
当年,这项10年攻关未果的瓶颈技术竟被导航中心在3年内解决了,一举打破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对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定位手段的国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4年间,带着创新基因而生的导航中心,不断攀登创新高峰,取得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原创性成果:
——在北斗一号时期,突破制约北斗广泛应用的终端小型化难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款手持式北斗用户机,在我国抗震救灾、抢险救援、边防巡逻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北斗二号阶段,突破系统建设中“卫星抗干扰”和“系统高精度测量”两大难题,成功研制卫星信号收发业务载荷、地面运控系统主体设备,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北斗三号阶段,实现任务全体制、全系统、全链路技术覆盖,在北斗卫星系统、地面运行控制系统、测试仿真系统等均承担重要任务,使北斗系统信号收发更好、授时定位更准、服务精度更高、发射功率更低、服务容量更大、终端设备更小……
“北斗一号到三号是从溪流到海洋的跨越,坚持自主创新、奋力攻坚克难是我们完成跨越的灵魂,也是我们迎接未来融合时空挑战的基石。”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副院长王飞雪说:“把北斗事业建设好,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
导航中心始终把赛场当战场,把实验室当作战室,敢于超越、追求卓越,在攀登科学的高峰中抢占前沿、勇立潮头。
特别是北斗三号任务开展以来,导航中心全力以赴投入“百日冲刺”、北斗三号“攻坚战、大会战”,全员加班达163409小时,相当于全员多上班4个多月。
北斗奋斗者们用汗水和实干一次次刷新着排行榜排名和加班数据,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信仰如铁、夺控前沿,牢牢守住自主创新核心命门
“创新”一直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2017年,在承研的短报文信号收发系统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个别指标存有缺陷。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保进度,继续往下凑合着开发也能交差完成任务,对系统性能效果提升不会有质的飞跃。此时任务期限已过半,推倒重来极大可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甚至影响到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推倒重来,还是勉强交差?团队陷入煎熬。
回顾来时的路,面对困难和挑战团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始终将核心技术和关键“命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突破了系统工程建设阶段“卫星抗干扰”“系统高精度测量”等颠覆性挑战。
“干科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是创新空间再小,也要奋力一搏,哪怕创新难度再高,也要奋力一搏。”导航中心主任孙广富说。这一次,他们依然决定推倒重来。
数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的彻夜不眠,最终将这套系统实现了全新跨越,系统入站容量提升10倍,为北斗系统的应用变得更加小型化、更加便携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用自主创新成果服务战斗力建设,始终是该团队的不懈追求。他们一边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一边瞄准应用需求,不断创新和突破,以推动科研成果向战斗力转化。
坚守如铁、追求卓越,坚持抓质量寸土不让
血性是军人的脊梁,卓越是军人的标签。导航中心在北斗系统建设过程中,始终严守标准和底线不断追求卓越,以匠人精神将北斗锻造成航天精品。
卫星导航系统对时间和频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作为北斗三号主控站时频统一系统主任设计师,龚航深知他的担子有多重,北斗三号的建设容不下任何一点的马虎和侥幸。临近系统信号切换,却意外发现某单机测试指标出现异常。
“也许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即使只有一纳秒的误差,都有可能造成系统的错误运行,甚至崩溃。”龚航没有犹豫,和团队在不断的怀疑、排除、怀疑之后又排除的焦灼中,最终查出了问题。
“打江山容易而守江山难,赢得‘国防科大’这个北斗系统建设国家队和主力军品牌,我们通过无数次艰苦付出,实现了千万次的成功可靠。”在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退役仪式,导航中心陈华明副总师感慨万千。他们始终坚持首次有百倍的信心、百次坚持首次的标准,坚持质量和技术的完整合一,才能够让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不间断稳定运行12年,成为北斗系统稳定可靠的典型标杆。
“我们有雄厚的技术支撑,攻关困难并不可怕,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质量的控制。”导航中心总质量师刘小汇说,“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流程,一切都可能归零。”
开展科研管理创新,实行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建立起指挥线、技术线、质量线的“三线”管控制度,建立专业信息化平台……导航中心在实践中贯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逐步迭代完善质量管控体系。
导航中心主任孙广富说:“不管多紧多难,确保承担项目未来10年无障碍运行,是我们坚持的底线。”
团结如铁、勇于奋斗,军民融合队伍战无不胜
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守望,对北斗系统的憧憬和对北斗事业的认同消除了身份的差别,将北斗团队凝聚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命运共同体。
组网过程中,北斗三号某两颗卫星接连出现信号故障,负责攻关的黄龙和刘哲两位同志觉得愧对团队的努力与信任,急得直掉眼泪。得知这一情况,导航中心党委“一班人”马上给大家减压,并调集精兵强将一齐上阵,与时间进行赛跑:总师领导主动担责奔赴一线作战,各项目组和产品线互相支援,团队通过集智攻关誓将问题归零。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从方案论证到具体实践,困难随时都在。”欧钢教授说,“但我们从不畏惧。”
随后,整个团队没日没夜奋战了3个多月,顺利完成卫星载荷在轨升级并进行了相应的防护设计,保证了卫星稳定运行。
一次又一次科研难关的摔打,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凝聚了团队的向心力,奋斗者们愿意为了导航中心和北斗事业竭心尽力、倾其所有。导航中心给了奋斗者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给予大家公平、公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不按资历、不讲级别,激励每个人都在岗位上奋发向上贡献价值,鼓励大家向着同一个远大目标团结奋斗。”导航中心政治协理员胡达平说。在这个军民融合的团队里,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看到,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倾听,每个人的困难都能被重视。
在团结和奋斗的团队文化和价值观引领下,20多年来导航中心不断壮大、生生不息,涌现出一大批为北斗事业倾心竭力的战斗员和奋斗者。
陈雷老师近3年平均每年加班达1000小时,相当于每年多上125天班;李柏渝副主任近3年出差达580天,相当于每年有193天在外出差;倪少杰副主任高烧不退顶着高原极度缺氧的危险,在高原地区连续奋战12天装站;唐小妹老师孩子没满月就提前结束产假,甚至经常把1岁多的小孩放在办公室行军床上睡觉;有不分白天黑夜长期在项目联试现场攻关的龚航、李井源、刘增军等年轻老师;还有年近50岁仍是副教授,却从不计较个人职称依然战斗在一线的楼生强老师;外聘职工崔玉、何盛春虽然不穿军装,却扎根北斗事业和导航中心建设10余年,将最好的芳华贡献给了北斗……
这样的奋斗者在导航中心中比比皆是,都在为北斗系统建设不懈奋斗。
来不及停歇,这支北斗铁军又已踏上新征程,积极开展北斗系统实战化及创新性技术研究,着眼未来信息战场论证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向着用科技创新推动北斗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的远大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