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陈小彬)当电影开始进入“重工业时代”,特效技术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时代;当无限的想象力和先进的技术融入电影艺术,也同时撬动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蓝海。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固守传统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或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甚至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都不能使中国影视产业走得更加健康和长远。科技的发展才是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根本手段。
影视特效产业的蓝海有多大?
有券商分析师预测,国内电影票房2018年有望突破600亿元,根据片单情况,未来几年维持在10%-20%的增长区间将是常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60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随着电影进入“重工业时代”,以及影视明星“天价片酬”逐渐回归理性,特效制作成本在影视投资中所占比例会不断上升。未来几年,影视科技将形成一个千亿级以上巨大的产业蓝海。
《战狼2》《红海行动》带给观众不同以往的视觉效果:飞车、坦克、枪战、爆炸……这些典型的“重工业电影”的视觉特征背后离不开影视特效团队的支撑。而技术的精益求精助力艺术的完美展示,也使得影片成为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转型中的成功案例,并一度成为文化事件被热烈讨论。
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漫威公司不久前宣布,将推出首部华人超级英雄电影。这家创造出了金刚狼、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和票房奇迹的电影公司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国内影视科技产业差距在哪里?
按理说,如此巨大的影视科技市场“蛋糕”,定会吸引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能满足观众观赏需求的国产视效影片寥若晨星,拥有一流技术水准的影视技术公司,或者能够提供完整电影工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公司更是寥寥无几。
未来新影是这两年业内一家异军突起的影视科技公司,公司首席执行官王语堂对记者说,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说到底还是技术问题:一是特效电影技术密度大,技术壁垒高;二是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许多国内影视巨头也曾不惜巨资一再“悬赏”攻关,但始终难以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与好莱坞的制作水平相差较大,甚至有不少被观众奚落为“五毛钱特效”。
图为未来新影自主研发的角色全身精细扫描建模设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认为,像人体三维扫描建模、面部精细扫描建模、动作捕捉、虚拟预演等先进的影视特效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医疗、教育、工业等多个领域,提供辅助诊断、手术模拟、工业辅助设计等三维可视化服务,具有电影之外的价值。
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重点任务就是对核心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围绕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加强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
企业正在进入影视科技这片蓝海
“强大的科技支撑、众多技术的发源地、顶尖人才的汇聚、高效而成熟的制作流程造就了好莱坞特效技术公司的成功。”对标全球数字特效界顶尖企业工业光魔,王语堂给未来新影的定位是:以影视科技研发应用为核心的影视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提供完整的电影工业系统解决方案。
身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专委会副秘书长,王语堂不久前在深圳参加2018中国科幻大会时表示,科幻影视通常投入大、风险高,我国尚未形成包括科技研发应用在内的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关键的技术环节还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业界不宜太急躁。“中国电影人盯着票房的同时,还要有人为票房的未来筑牢根基。”
国内影视特效行业发展仅有20年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进步很快。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公司多年来为海外代工,不少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效镜头也是在中国制作完成。但近几年,韩国的特效公司,以较低的人才成本、更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的大力补贴,抢走了很多中国公司的生意。
“今天的中国电影不能只摘果子不种树!仅仅依靠票房的急功近利心态必然会使产业进入一个瓶颈期。”王齐国认为,目前中国影视科技理论基础缺失,科技与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构建完整影视工业全产业链,开拓影视科技产业这片蓝海,不是一家或几家创业公司的事情,更是整个中国电影人和影视产业的事情。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