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北京日报“关注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系列报道的采访中,不少村庄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公厕或是关着门不开,或是脏臭无处下脚。村民的抱怨引发记者关注。
记者了解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在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协调下,市城市管理委承担了四项工作,公厕革命就是其中之一。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摸清家底:一厕一设计
农村公厕革命,这事儿还真有点棘手!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的工作人员坦言,原先他们负责的主要是城镇化地区的公厕建设和管护工作,今年开始要“管”农村公厕了,该如何下手呢?先从普查开始吧。
2018年下半年,调查员的脚步从城乡结合部到偏远山区,从原始的旱厕到改造过的水厕,以村为单位为每一座公厕编号,统一登记造册。总算摸清了家底:共普查公厕8199座,涉及3473个村,发现急需改造的三类以下公厕1717座。有了这本账,城市管理部门对下一步改造的资金配比和实施方案,心里也有数了。
为了让农村公厕实现“便利、卫生、耐用、美观”,市城市管理委提出达标改造的要求:一厕一设计、一厕一预算、一厕一评审。
“一厕一设计”太夸张了吧?有必要吗?环卫处的工作人员在给“农村公厕干部”培训时,一些人表示不理解:建公厕就和盖房差不多嘛,就是多挖一个粪坑,有啥可设计的?培训人员耐心地解释:每个村的公厕差别都大着呢,山区公厕要着重防冻,旅游区公厕就要考虑除臭。如果村民男性多,那就设计男性厕位多;如果男性外出打工的多,剩下的主要是妇女儿童,那就该女性厕位多……
按照这样的标准,2018年北京共改造农村公厕510座,其中,列入市政府实事的有268座;完成71个试点村139座公厕的达标改造。同时,启动了1081个村三类以下公厕的达标改造。
专业管护:培训2000公厕干部
“要不脏臭不堪,要不关停不用。”这是农村公厕给人的普遍印象。从市城市管理委的经验看,运行管护不到位是农村公厕建后关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与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制定了农村地区公厕建设、运行补助标准,第一次明确了农村公厕中的一、二类每年补助6万元/座、三类公厕4.5万元/座。与此同时,他们还强化了“责权一致、钱随事走、上下一致”的原则。
钱到位了,但是谁来干呢?怎么让活儿干得达标呢?市城市管理委的办法是培训,手把手地教出一批能够带头的“农村公厕干部”。
2018年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先后组织了8次培训,各委办局、各区、街乡镇村2000多名公厕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村庄公厕保洁员专业技能,合理配备人员、设备、工具,促进本地村民优先就业,形成稳定的专业化管护队伍。
扫厕所也需要专业培训?村干部不理解,甚至有人给培训师介绍自己的经验:村里的保洁员、护林员等“五大员”全都是兼职的,一个月村里只要拿出几百元,请住在公厕附近的大妈每天扫扫就行了……
“您这可不行!”于是,培训师对“公厕干部”们从卫生观念意识到清扫操作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如何清扫、保洁、消毒,甚至细致到了墩布的拖洗方式……
“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在农村公厕达标改造中,除了硬件建设,市城市管理委着重对专业保洁队伍的建立进行了考核。
升级改造:新技术做引领
在公厕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不少农村地区尚未建设污水管网,公厕没有接入上下水,冲洗困难。而且农村公厕大都缺少供暖设施,为了防止冬季水管冻裂,村里索性就把公厕锁上了。
在这次升级改造中,市城市管理委也在研究把更多新技术运用到农村公厕中。比如,广泛使用电热带缠绕管道技术,保障公厕管线不冻、冬天正常开放;加装风道除臭设施,减少公厕臭味;在无污水管网覆盖地区,因地制宜试点真空排导、气水冲技术,节水并减少污水产生。同时,按照“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解决粪尿处理问题,逐步探索粪尿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市城市管理委环卫处表示,随着农村公厕达标改造的深入推进,将不断探索更加适应农村地区的公厕新技术,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公厕水平。
您家生活还有什么烦恼,请点击"党报帮您办"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向相关部门反映,尽快为您解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